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揭秘北京“棕地”地图:“土地癌症”已到危机时

来源:央视网   作者:   2013-04-19 15:01:00

揭秘北京“棕地”地图:“土地癌症”已到危机时

图为D社区东侧是在建的二期工程,场地内的施工景象被高墙挡住。

  从北京地铁八通线管庄站下车,沿着双桥东路南行,穿过一片城中村,能看到两处隔路相对的大型社区,D社区与Y社区。

  D社区的居民2005年入住,目前小区周边商业繁华,入住率高,二手房均价达到2.45万/平方米。4月的傍晚时分,小区里到处是遛弯儿的人群,一片祥和气氛。但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脚下,却隐藏着危机。

  D社区所处地块是铁道部防腐枕木厂土地出让后所留下的,土壤未经严格的修复治理,属于典型的“棕色土地”。

  维权不了了之

 关于“棕色土地”的概念,不同国家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区别。在我国,“棕地”一般是指工厂已经搬迁,但还没有开发的受污染地块。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发明。他们认为,“棕地”是一些不动产,因为现实或潜在的有害物质及危险物的污染,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具体到土地性质上,工业用地是“棕地”的主流,既可以是废弃的地块,也可以是正在使用中的。

  一位环境保护领域的业内人士透露,若居住在“棕色土地”上,居民可能会因此中毒。但他同时强调,危害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可能显现。

  “棕地”危害最知名的案例,是美国的“拉夫运河事件”。在1942年至1953年的11年间,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涸的拉夫运河河谷,一直是个用于倾倒工业废料的垃圾场。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片河谷陆续被开发,2000多户居民居住于此。问题发生70年代末,各种怪病困扰当地居民,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奇高。后来,真相得以曝光,当地居民不得不搬迁。

  据相关人士透露,早年间,在D社区所处的地块上,铁道部防腐枕木厂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防腐剂、抗老化的化学物质,其中五氯酚毒性最高,曾发生过“工人中毒事件”。该厂2001年倒闭,但在其40年的历史中,那里的土地受到了严重污染。

  如今,当年的工厂不见了,但那里的土地是不可能消失的。在那里,除了已经建成的成熟的D社区,某楼盘的二期正处于在建状态。

  D社区于2003年起开发,立项时,开发商在宣传文案中使用的是“某某新城”这个名字。据小区业主透露,沿双桥东路继续南行,有一片小区叫K别墅,是北京知名的高端豪宅。当时,地处东五环外的管庄地区并不是购房者的首选地,开发商为制造轰动效应,便起了个与K别墅相似的名字。2004年,小区开始销售之后,被改名为D社区。

  D社区分三期开发,2007年便销售一空。其间,这里的居民基本安然无恙。但到了2012年,问题出现了——D社区东侧的某新城二期工程动工后,施工过程中挖出了一个装有苯胺的废料罐,臭气很重。这时,D社区的居民才突然意识到小区地下暗藏危机。

  2013年,有媒体对D社区的“棕地”问题进行了报道。如今,当记者再次前去暗访时,发现大部分居民依然对“棕地”并不知情,只有少数业主“略知一二”。

  郭芳是D社区的一名业主,2005年她便开始在这里居住,小区“棕地”问题让她十分担忧。“这里的住户对‘棕地’了解不多,但是基本都知道这里的水受到污染了,其实也是‘棕地’导致的。”

  中国环境修复网主编高胜达表示,“棕色土地”的土壤污染通常都会导致地下水污染。一方面是污染物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另一方面在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中,降水也会将地表污染物带入地下。郭芳说,工厂的防腐液早已经渗漏到地下了,而她所在小区的自来水是直接抽取的地下水,因而很多人不敢饮用。目前,小区居民大部分都喝桶装水,郭芳家里还装了净水器,以解决洗漱等其他用水需要。

  曾经,D社区居民就“棕地”和水污染问题进行过维权。业主栾喆告诉记者,维权始终没有得到各方的合理答复,后来便不了了之。“由于小区早已清盘,‘棕地’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开发商,同时小区房价在周边属于较低水平,二手房也依然热销。”栾喆认为,“虽然曾有报道,但是现在人们大多淡忘了。”在房价高企的今天,购房者能买到房都已经很不错了,土壤是否有毒,并非他们十分看重的。

  “嫌疑”从三环外开始

  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经济,大量化工厂在全国拔地而起,但由于当时技术落后,以及各级政府及企业都缺乏环保意识,工厂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随后,历经市场经济的大潮,这些工厂有的倒闭,有的搬迁。

  从1985年开始,北京的污染企业进行了小规模、零散的搬迁,2000年后搬迁工作进入有序、规范阶段。后来,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2008年之前,北京东南郊化工区和四环路内的200家左右污染企业,基本完成调整、搬迁工作。有媒体报道称,这些工厂所留下土地很可能变成有毒的“棕地”。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化工厂的生产流程规范、排放达标,可以避免“棕地”的产生,但是要完全做到杜绝污染,对技术上的要求是很高的。

  目前,并没有权威资料显示,北京到底有多少污染企业已经搬迁,以及具体留下了哪些被污染的土地。2006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曾对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活动于2011年结束,但具体数据和污染分布情况至今仍未被公布。

  一位长期关注“棕地”问题的人士告诉记者,北京“棕地”更为清晰的分布图,可以从北京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城市地图中发现,“上面应该标注了化工厂的具体位置,这样就能推测北京哪处地块可能受到污染”。当记者向北京市地图的绘制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提出查阅北京老地图的请求时,该单位却以“涉密”为由予以拒绝。

  记者随后通过实地调查并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目前,北京市有“棕色土地”“嫌疑”的地块,主要集中在通州区、东四环东南郊化工区、北五环外以及南三环和石景山原首钢地区。

  在通州区,东方化工厂、日化二厂、造纸七厂位于东六环附近的滨河南路和玉带河东街上,呈现沿河分布的态势,而与大型工厂形成产业链的中小化工厂也分布在附近。

  东四环大郊亭和垡头一带,曾被称为北京东南郊化工区,这里曾有北京化工二厂、北京玻璃二厂、北京染料总厂和北京炼焦化学厂等企业。位于王四营乡化工路旁的一个小区,是北京规模较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建成后可入住7000余户。该小区所在地块上,曾是北京染料厂。

  北五环外的天通苑是北京最大的居民区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起的多年间,这里一直是垃圾填埋场。其中,天苑东区曾是处理生活垃圾的区域,西区曾是处理医疗垃圾的区域。

  北京南三环,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有一片化工厂、农药厂。化工三厂、北京红狮油漆厂、北京助剂二厂、北京制胶厂和北京铜厂等化工企业分布于此。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建成了商务写字楼和住宅区。

  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曾是有名的“污染大户”。首钢1919年建厂,到2010完成全部搬迁,历时近百年。首钢大院里,曾有第二线材厂、炼钢厂、炼焦厂、钢铁厂、烧结厂、型材厂等企业。如今,首钢搬迁到唐山,原厂址正在建设首钢文化创意产业园。

  修复困局

  在污染治理责任的认定上,国务院曾做出规定,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而问题是,“棕地”大多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国有化工企业遗留了土壤污染问题,但如今不少企业已经破产,难以追踪责任人。

  于是,“到底谁来承担土地修复资金”,一直争论不休。目前,我国用于修复“棕地”的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或房地产开发商来承担。在房价、地价比较高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利润高,可以承担土地修复成本。而在中小城市,政府、百姓对“棕地”认识都不足,同时高额修复费用也无法通过房产开发来补贴。

  2012年,北京市环保局透露,真正已经修复的“棕地”只有8块。这意味着,大量存在潜在风险的土地,并没有得到重视。

  但这种情况或将好转。2012年至今,随着“棕地”问题不断突出,政府对污染土壤防治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去年11月份,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中国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做出部署。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提出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等六项任务。

  但政府的重视仍然很难让业内人士足够乐观。有土地专家透露,在“棕地”认定上,原则上必须有权威机构出示调查报告,但在实际操作环节又容易出现“猫腻”。

  有媒体曾拿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所做的“某新城二期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初步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对采集取样分析发现,土壤中的污染物超标严重,主要污染物多环芳烃致癌性极强。但在最终版本的环评报告上,只字未提土壤污染。更有知情人透露,市场上不乏环评报告作假的案例。

  潜规则扰乱“棕地”治理,再一次将问题折射到法律缺失与市场混乱上。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表示,我国还没有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这导致在污染责任认定、土壤修复治理标准、第三方监督等方面都没有详尽的规范。同时,政府在对土壤修复企业的资质认证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了市场混乱,给一些技术不达标、设备简陋的企业提供了参与机会。

  中国环境修复网主编高胜达认为,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棕地”修复技术比较落后,急需建立土地修复标准,“污染物达到什么程度算是超标,土地修复又要达到什么程度算是达标,这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而当前,企业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大量采用的是异位填埋法和异位燃烧法。异位填埋法是将污染土壤转移到其他地方,而燃烧法成本高,又造成了空气污染。陈能场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记者 仲昭举)

吴立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