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风呼啸,粉妆玉砌,不负好时光,我们在路上。即日起,《遇见李沧·情在街道》大众网记者走基层系列采访活动正式开启。本网记者将走进李沧区11个街道办事处,对各街道的历史背景、文化建设、好人好事、美景美食等进行全方位的系列采访。我们将带领网友在靓丽的街道风景中感悟基层的崭新变化,在火热的百姓生活中感受新时代的蓬勃节奏,让每一位老百姓都成为新闻的“主人公”,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以及对美好前景的期许。一支笔,一台相机,一本笔记本,还有一颗想倾听的心,请你,跟着我们出发吧!
大众网青岛·海报新闻1月31日讯(记者 史琳琳)在振华路街道有一位退伍老兵,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兵几十年,南征北战,用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士兵精神为我们如今和平安稳的幸福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就是于明,今年已经91岁,今天就一起跟随记者来倾听他讲述那段难忘的士兵岁月。

于明
据大众网青岛·海报新闻记者了解,于明,原籍山东省文登县大疃乡北湾头村,于1945年5月自愿加入八路军,并在1946年8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由区中队升至县大队独立营当通讯员,后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3纵队第十兵团即31军、39师(后39师改编为九十三师)。当兵35余年,历任通信员,侦察员、正、副班长,正、副指导员,师侦察参谋,师军务科正、副科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荣立四次三等功,1955年实行部队军衔制,定为上尉军衔,1958年晋升为大尉军衔,部队军衔取消后,定为行政17级,后升为16级。

年轻时的于明。
于明虽然年事已高,听力大不如前,表达起来也非常吃力。但谈到行军打仗的那些日子,他非常激动,即便一句话磕磕绊绊说不成句,也努力地表达着心中对国家、对党、对军人的这份赤诚之心。他告诉记者,刚当兵时参加的第一次战役是在潍坊莱阳进行的阻击战,部队阻击到海阳县海边时,形势好转,部队由阻击转为大反攻,取得阶段性胜利。紧接着发动了济南战役,于明是一名战前侦察员,当时根据地下情报员的报告,他去侦察敌情抓舌头(即俘虏)。于明说:“当时要爬碉堡、过壕沟,城墙有十米高、十米厚,壕沟也有十米宽、五米深,当时爬了一天一宿!”不幸的是,在这过程中,于明不幸中弹,一颗子弹贯穿了他的上腹部。那时刚参军的于明年仅十六岁,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回忆说:“当时没有多大感觉,前面是不流血的,伸手一摸后背,才发现全都是血。士兵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紧急用的药包,我就扯开止血用的纱布往自己腰上一绑,血止住后又继续爬了很久,找到城楼角落处休息。”这次受伤于明足足在医院呆了三个月才恢复,后来被定为三等乙级伤残革命军人。
当时于明所在的医院碰巧他的妹妹于秀兰在其中当护士,于明昏迷时,于秀兰见床上的病人信息知道是自己亲哥哥后,忍不住在一旁默默掉眼泪。于明告诉记者:“那时条件差,加上年年战乱,当兵之后和家人很少通信,根本不知道我的亲哥哥和亲妹妹都去参加了解放军,入院后我和秀兰妹互不相识,见她在一旁偷偷抹泪我才认出。”

老兵们合影留念。
伤愈后淮海战役已经接近尾声,于明在浙江嘉兴找到了自己的原部队,开始行军南下,于明所在的师侦察连独自打头阵一个连120多人行军35天终于到达广东和福建边界。于明说:“当时昼夜不停的行军,白天100里,晚上100里,到了目的地后大家都激动地流泪。”后来,于明又去当了炮兵,参加了攻打金门的渡海战役。直到1978年,由于部队形式变化和自身年纪大了,于明转业到山东省青岛市磷肥厂任安全科科长,一直到退休都过着平淡自在的日子。
至于当初为什么选择去当兵,于明用他不太连贯的语句告诉记者:“没多想,当时吃不饱,想国家早点结束战乱,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生活的幸福!”虽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质朴而有温度。老兵的故事,除了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动,更多的是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不懈奋斗!

于明所获得的荣誉。
于明虽然年事已高,听力大不如前,表达起来也非常吃力。但谈到行军打仗的那些日子,他非常激动,即便一句话磕磕绊绊说不成句,也努力地表达着心中对国家、对党、对军人的这份赤诚之心。他告诉记者,刚当兵时参加的第一次战役是在潍坊莱阳进行的阻击战,部队阻击到海阳县海边时,形势好转,部队由阻击转为大反攻,取得阶段性胜利。紧接着发动了济南战役,于明是一名战前侦察员,当时根据地下情报员的报告,他去侦察敌情抓舌头(即俘虏)。于明说:“当时要爬碉堡、过壕沟,城墙有十米高、十米厚,壕沟也有十米宽、五米深,当时爬了一天一宿!”不幸的是,在这过程中,于明不幸中弹,一颗子弹贯穿了他的上腹部。那时刚参军的于明年仅十六岁,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回忆说:“当时没有多大感觉,前面是不流血的,伸手一摸后背,才发现全都是血。士兵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紧急用的药包,我就扯开止血用的纱布往自己腰上一绑,血止住后又继续爬了很久,找到城楼角落处休息。”这次受伤于明足足在医院呆了三个月才恢复,后来被定为三等乙级伤残革命军人。
当时于明所在的医院碰巧他的妹妹于秀兰在其中当护士,于明昏迷时,于秀兰见床上的病人信息知道是自己亲哥哥后,忍不住在一旁默默掉眼泪。于明告诉记者:“那时条件差,加上年年战乱,当兵之后和家人很少通信,根本不知道我的亲哥哥和亲妹妹都去参加了解放军,入院后我和秀兰妹互不相识,见她在一旁偷偷抹泪我才认出。”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伤愈后淮海战役已经接近尾声,于明在浙江嘉兴找到了自己的原部队,开始行军南下,于明所在的师侦察连独自打头阵一个连120多人行军35天终于到达广东和福建边界。于明说:“当时昼夜不停的行军,白天100里,晚上100里,到了目的地后大家都激动地流泪。”后来,于明又去当了炮兵,参加了攻打金门的渡海战役。直到1978年,由于部队形式变化和自身年纪大了,于明转业到山东省青岛市磷肥厂任安全科科长,一直到退休都过着平淡自在的日子。
至于当初为什么选择去当兵,于明用他不太连贯的语句告诉记者:“没多想,当时吃不饱,想国家早点结束战乱,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生活的幸福!”虽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质朴而有温度。老兵的故事,除了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动,更多的是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