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破解农村环境“脏乱差” 以机制建设为“切入点”

2020-01-06 16:5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曹森

  大众网·海报新闻胶州1月6日讯(记者 曹森 通讯员 张振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乡村振兴为广大农村描绘了一幅可望可及的美丽画卷。今年以来,胶州市按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行、综合治理,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立美丽乡村规划引领机制

  胶州市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点线面结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梯次推进的工作格局。

  以规划引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制定美丽乡村规划,先后编制《胶州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暨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大沽河流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和《胶州南部山水田园美丽乡村示范区》等规划方案,明确了特色村庄布局、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重点内容和目标要求。

  连片打造新农村“三大片区”。按照“选点穿线、连片成面”思路,打造北部沽河人家,重点打造小窑制帽、大店口罩、南王疃绿村生态园、小高于家三河水生态园、嘉华园艺花卉基地等一批绿色产业项目;打造中部环城农庄,重点打造和睦屯西瓜、前屯和后屯蜜桃种植、玉皇庙文化传承、东小屯秧歌文化等一批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项目;打造南部山水田园,重点打造洋河九顶莲花山周边的山相家、郭家小庄等一批村庄观光旅游项目。

  整体推进美丽乡村达标村建设。在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美丽乡村达标村建设,从2017年开始每年建成15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形成“1个示范村+N个达标村”连片创建新局面。

  建立农村垃圾治理和废弃资源利用机制

  胶州市按照城乡一体,市域统筹、设施共享的原则,全面治理农村垃圾,促进村容村貌整洁,营造乡村干干净净的生活环境。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加强城乡环卫队伍建设,配备垃圾收集运输设备,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全市12个镇街均成立环卫所,保洁队伍市场化运作实现全覆盖,配备保洁人员4303名、清运车99辆、垃圾中转站9个,村庄配备垃圾桶38830个,今年再投入6000万元新建4处日转运能力300吨的生活垃圾中转站,提高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能力。实行“每日巡查、逢十通报、月度考核”制度,按照“发现问题、拍照上传、挂牌督办、整改反馈、验收销号”的工作流程,加强日常监控,推动环卫问题的有效解决,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起“1+6+1+X”垃圾分类模式,即每个村庄(社区)设置1处垃圾分类处理中心,6处分类收集亭,每户配发1个分类小垃圾桶,每个村庄(社区)配备若干名保洁分拣人员和若干辆入户收集车辆。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微信等媒体媒介,全方位、立体式地“广而告之”垃圾分类知识。

  推进绿色发展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实施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改良土壤等行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投入资金1890万元。推广废旧地膜回收,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4000亩,建立1.6万亩国家标准地膜示范区,设立地膜回收站4个,对示范区内的残膜进行回收,地膜当季回收率达到95%以上。推广秸秆打捆回收,每亩补贴20元,打捆回收后的秸秆用于食用菌养殖、牛羊等牲畜饲养、果园覆草等,破解秸秆禁烧的难题。积极探索农村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新办法,培育1家再生资源“新淘宝”,实现废旧物资网上交易、线下运输全程留痕,进一步畅通废旧废弃资源回收渠道。

  建立城乡污水一体化处理机制

  胶州市按照全域统筹理念,一方面推进污水收集处理,目前已形成“1+7+9+23”格局,“1”即北控城市污水处理厂;“7”即胶东崇杰、洋河南等7座镇级污水处理厂;“9”即前韩、大高等9处区域小集中污水处理站;“23”即胶东街道、纪家庄等23处厕污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模块,总处理规模达到20万吨/天,辐射370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另一方面,分类实施厕所革命。对城中村和距离主城区、镇驻地较近的村庄,采取“粪污直排、专业化处理”模式;对村内已铺设管网但距离大型污水处理厂较远的村庄,采取“联片整治、模块化处理”模式;对“四不靠”偏远村,采取“单户改厕、集中化处理”模式。加强改厕政策扶持,每户补助1100元,其中青岛市财政补助400元,胶州市、镇两级各投入350元。强化农村改厕综合保障,实行“市级协调、镇办落实、村居负责”制度,配全建齐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各镇街组建农村改厕服务队,具体承担厕具损坏的维修、粪液清运和无害化处理。

  建立后续长效管护机制

  通过督促检查、建章立制、考核激励等方式,胶州市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由市委督查室、农业农村局人居环境办公室和城乡建设局环卫科组成3支督查队伍、5个工作组,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对全市811个行政村建立胶州市农村人居环境动态电子台账,发现问题建档建号并及时反馈,实行销号整改,确保长抓不懈、常管常新。

  此外,将“门前三包”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将农村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户、到人,调动群众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在“百日攻坚百村示范”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表现突出的镇街实行奖补,一等奖300万、二等奖100万。强化动态跟踪,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并通过引入第三方,对环境卫生进行明察暗访,不断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