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市立医院 > 市立简介

发展历程

来源:青岛大众网   作者:   2011-11-09 16:13: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跨越九十五载 铸就医界辉煌

历史回眸
    回望发展的长河,每一步成长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1916年日本建立的新町分院是市立医院最早的前身,后来,日本又在新町医院旁新建普济医院;1921年,普济医院与新町分院合并,改称胶奥商埠普济医院;1931年1月,医院定名为青岛市市立医院。
    1949年,市立医院由人民政府正式接管,成为当时胶东半岛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医院。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医护人员凭借勤奋与才智,于1953年完成了曾轰动岛城医疗界的喉全切并食管切除、颈淋巴清扫术;1957年,成功施行了青岛市首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成为青岛市心脏病治疗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1959年,成功抢救青岛市首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并在山东省首创“皮浆植皮法”;1973年,王训颎等编著的《胆石症》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胆石的成因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受到国内外业界的瞩目。
    1986年12月20日,主体12层的病房楼正式落成启用,医疗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床位由350张扩至600张。在这期间,医院先后成功开展了首例体内埋藏心脏起搏器安装、快速异位心律急症电转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窥镜检查等高新技术,肝胆外科对门脉高压症病人施行脾切除加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获得成功。
    1993年,建筑面积17961平方米的市立医院新门诊楼落成启用,住院床位由600张增至700张,病人再也不用挤在狭小的诊室里就诊,这成为当时城乡就医差别的一个最重要标志。1994年,市立医院以全省地市级医院最高分通过评审,成为市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整合资源,集团化发展领航岛城卫生界
    上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医疗体制改革,倡导把医院由政府主导转而推向市场。快速发展、壮大中的市立医院,在获得上级部门同意后,抓住时机,从1998年开始通过兼并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先后合并了青岛市皮肤病防治院、青岛市北九水疗养院、青岛市东部医院和青岛市人民医院等8个医疗单位。2006年9月,市立医院东院门诊病房楼的正式启用,标志着市立医院形成了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青岛市皮肤病防治院、青岛市北九水疗养院四个院一体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集团架构。“十一五”时期,集团在规模、学科建设、市场影响及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奠定了在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的龙头地位,并跃居省内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前列。
    在集团化发展初期,医院审慎地借鉴了国内许多综合性医院开展集团化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实行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全员交叉整合,保证包括人员在内的医疗资源的高效整合与顺利过渡。在管理方式上,实行紧密型的多院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一套领导班子的紧密管理与分工负责,保证集团各院区的统一、协调发展,成为医院集团化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管理创新
    走进新世纪,医院开始向管理要效益,一系列具有创新意识的崭新举措,成为市立医院创新发展的助推剂,这些举措引领该院一步步走向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诊疗服务与国标接轨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市立医院自2004年开始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7月获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证书。此后,医院依据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实施持续、有效改进,质量管理更具规范性、充分性和适宜性,顺利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监督审核,极大地完善、规范了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医院的质量管理达到国际标准。
    急救绿色生命通道,提升综合急救能力
    急救绿色通道是市立医院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急救管理模式,2006年,东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启用后,在分区急救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分级分区急救模式,完善急诊分诊标准,对不同急诊病人实行分区域、分级别诊疗,借助奥运医疗保障的契机,又推出模块化管理和院前院内急救联动机制,每年成功救治全市近1/3的急诊病人。2010年医院对急救病人实行“先抢救、后付费”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中心制”管理,提高疾病诊治率
    自2006年开始,医院开始探索实施学科“中心制”管理模式,实行多学科的协同管理与院区间相同学科的统一管理。经过5年运行,“中心制”科室取得长足发展,心脏中心、口腔医学中心、泌尿外科中心成为青岛市重点学科。2011年,医院又稳步推出脑科中心、骨科与运动医学康复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学科单元,“中心制”管理科室增加到8个,实现了集团优势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诊治效率。
    “专病门诊”,方便病人就诊
    为提高门诊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的多学科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2009年,市立医院东西两院区相继开设了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进行综合治疗为特色的“专病门诊”,突出了门诊医疗服务特色。2010年,又推出了“癫痫病门诊”、“男科门诊”、“肩关节病门诊”、“戒烟门诊”等40多个“专病门诊”,为群众更有针对性地就医提供了便利,为学科市场影响与专家知名度的提高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学科基石
    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是医院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人民满意的医疗服务的基石。多年来,市立医院始终瞄准高起点专业学科,坚持“人才引领战略”,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 “龙头”学科,现在,医院已经发展成为省内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医院集团。
    近年来,医院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利用市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先后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0余人,培养出多名省市级的医学领军人才,并鼓励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现拥有肝胆外科、骨关节外科、神经内科和消化内科4个省级医药卫生重点专业和6个市级重点学科、7个市级特色专科、4个常见病重点实验室以及6个市级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医院开展的冠心病、先心病、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高位胆管癌和肝癌手术、超声刀肿瘤消融术、腹腔镜、胸腔镜、椎间盘镜和关节镜等微创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皮瓣与骨移植、干细胞移植及眼后节玻璃体切割、准分子激光手术等各种高难技术项目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研引领
    当今医院是科研和人才的竞争,市立医院秉承“科教兴院”的理念,对各级重点、特色学科给予政策倾斜,并在经费、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学科更好发展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支撑收获的是科学研究的硕果累累,医院近十年获各级各类科研资助项目近400项,上级资助超过2500万元;省市级科研获奖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发表的中华级论文、SCI收录论文、各类国家专利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医院出版专著166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就有104部,在全国同级医院中位居前列,正因为如此,人民卫生出版社将全国首家翻译出版中心落户在市立医院,这对于提升青岛市乃至本地区在医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在市立医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也标志着市立医院的科研层次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必将为提升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和更好的服务岛城百姓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交流拓展
    青岛市市立医院走过95年的历程,逐步发展壮大,伴随着国际标准化发展的步伐,对外交流工作也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日趋活跃,不仅拓展了友好医院的范围、增加了中外交流的频次,还逐渐从短期互访过渡到现在的联合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共同组建优势学科等实质性交流,对医院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市立医院共与亚洲、欧洲、美洲的11所医疗机构和大学建立友好医院关系,与1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项目合作。2011年与美国纽约大学RUSK康复医学研究所(RIRM)签约,实施了康复中心的系统培训与能力提升工程,初显成效;与美国德克萨斯心脏研究所(THI)的项目合作会谈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近年来,市立医院共聘请了德国、美国等国家的16位专家为客座教授来院指导工作,另有120多位专业教授来院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
    “十一五”期间,市立医院启动实施了“百名青年骨干医师国外培训项目”,完成102名青年骨干医师的国外培训,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员已走上科室管理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岗位。医院还接收美国、德国等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医学生和进修生来院学习,不仅提高了医院职工的外语水平,还为对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
服务为民
    早在上世纪末,市立医院已率先在全国推出护理“星级服务”模式,随后相继推出放心病房、无缝隙护理、“5S”服务、“六声”服务,从多层面深化“星级服务”内涵,在国内率先将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落实到临床实践中。
    随着新时期群众就医需求的不断提升,市立医院以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秉承“救死扶伤,奉献社会”的办院宗旨,结合当前国家卫生部开展的“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和青岛市卫生局“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动,把改进服务方式和改善就医感受作为工作目标,通过畅通“急救绿色通道”、试点“医卡通”服务体系、推行 MDT(多学科协作)工作模式、开展 “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创新服务举措、改进医患沟通方式和开展惠民便民活动等手段,全方位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综合服务满意度在山东省社科院组织的第三方评议和青岛市公立医院 “三民活动”评议中均名列前茅。
文化传承
    以文化促发展,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市立医院打造新时期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上世纪末,当8所不同机构组成的庞大医院集团整装起步之际,如何尽快实现完美融合,成了当务之急。医院主体市立医院百年积淀的优秀文化和方兴未艾的文化建设,使医院管理层敏锐地洞察到这个助推医院发展的外在动力——品牌文化建设!
    2002年以来,医院不断加强文化整合与提升,统一优化职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优秀文化元素得到了最充分的碰撞和交融,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对服务品牌“生命绿洲”的精心雕琢。不同文化的碰撞,带来了心灵与心灵的融合;对新品牌的不断雕琢,让大家认识到医院发展中人与人交互支撑的巨大力量,医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势头和夺人耳目的崭新精神风貌。
    时至今日,“市立人”精心培育的“生命绿洲”品牌已得到广大百姓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青岛市和山东省的服务名牌,品牌文化建设经验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医院文化建设会议上进行交流。
展 望
    “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将在建设青岛市临床医学中心的主体框架下,适应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努力将集团建成满足现代化城市医疗服务需求的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适应多元化需求的高水准与优质服务的健康保健中心;半岛地区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核心技术中心;充分体现国际化城市功能的北方地区国际医疗中心。

 

田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