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青岛两会 > 城市信报

记者打探去年俩大会议案最新进展

来源:城市信报   作者:   2011-02-22 14:15: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首届崂山区非遗节上的崂山道教武术表演

    去年,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议案》列为第6号大会议案,一年过去了,非遗保护进行得咋样?记者近日多方采访得知,经过一年努力 ,部分保存发展较好的非遗项目已顺势前行 ,但多数仍需被保护,处于“人在艺在 、人亡艺亡”的境地 ,传承人难寻和断代成为最大瓶颈。

    

    据悉,本市已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文化艺术、民俗节庆和传统体育竞技作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门类,积极扶持资助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 、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

    

◎6号议案

    

A “非遗”在身边,多不为人识

    

    在青岛多数人都知道崂山有个石老人,可是,你知道有关石老人的传说吗?2月21日,记者随机询问了10个人,只有一位青岛土生土长的80后女孩知道,而且叙述还不全面。

    

    记者从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得知,2008年9月,石老人传说被列为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区级非遗项目。据悉,石老人的传说是崂山风物故事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居住在午山脚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不料有一天,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可怜的老人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后来,趁老人坐在海边托腮凝神的工夫,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头。

    

    老人的女儿得知消息后,拼死冲出龙宫,向变成石头的父亲奔去,她头上插的鲜花被海浪吹落到岛上,扎根生长,从而使长门岩、大管岛长满野生耐冬花。当姑娘走进崂山时,龙王施展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后来人们把这块巨礁称为“女儿岛”。

    

    记者随机采访的多数年轻人表示,这几年“非遗”一词提得多了,但具体指什么,哪些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人都说不出来。

    

B 人大议案力推濒危“非遗”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本市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走向消亡,一些民间舞蹈、民间技艺由于技术含量高,训练周期较长,传承较难,后继乏人。有的即使有人能演,也年事已高,不能完整传授,处在“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的市人代会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提出,“受现代大众流行文化的不断冲击,民间文化市场逐渐萎缩,其从业者的收入普遍较低甚至无以为继,再加上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的危险。例如,胶州风筝、青岛花灯曾风行一时,现在已无人能做 ;深受群众喜爱的柳腔、茂腔等因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艺术质量下降,受众日渐减少”,并形成大会议案,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我们把议案办理工作作为推动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契机”,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得知,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市积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习场所,扶持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市群众艺术馆在馆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尤其是拳术、剪纸和秧歌等非遗项目深受市民喜爱 ,“收效挺好,比如胶东大鼓都已经有固定学员了”。非遗中心还在青岛市郑州路小学、燕儿岛路小学、十六中等中小学设立传习点,定期组织传承人授课传艺。

    

    此外,胶州市的中国秧歌城建成投入使用,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即墨市投资20万元招收并资助20名学员赴外地艺校学习柳腔表演艺术。崂山区举办了首届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本市还积极向上级争取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扶持经费,目前已经为胶州秧歌、胶东大鼓 、崂山道教音乐、茂腔等项目和曾金凤、梁金华、吴英民等传承人争取到了国家和省级专项补助经费103.6万元。

    

C 少数项目顺势发展,多数还需保护

    

    记者得知,不少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有的非手工类项目的传承人,就是以他掌握的技能为主业,全家世代以此为生,技能水平、推广程度直接关系到收入,而有的传承人只将非遗项目作为副业,在不丢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学习、研究。”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张萍介绍,比如胶州剪纸的传承人(在胶南)退休后才主要做剪纸,“还有些项目如吕剧、茂腔等,传承人本身就在剧团,也常出演、编剧、创收。”

    

    虽然有的非遗项目发展不错,“但整体状况呈橄榄球状。”张萍说,有国家支持扶助、级别比较高、发展比较好的少数项目可以顺势发展下去,“但大部分生命力不是很强,他们多在非遗保护单位周边有一定影响力,但传承范围仅限于本村、本镇,还能组织起一个队伍来,但将来这些人老了就很难说了。”

    

    而橄榄球底部就是那些濒危非遗项目了,“要找出一支完整的队伍上台都凑不起来。”张萍说,比如扛阁,即使传承人还健在,但已不能完整跳下来,“也不具备传承的条件。”

    

D 非遗保护列入“十二五”规划

    

    张萍说,现在保护和传承仍是非遗保护的重头。“今年我们将继续走出去,请进来”,让非遗传承人走出去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如果悟性高,又有兴趣,老师也觉得值得教,说不定还能培养成为下一代传承人呢。”

    

    张萍说,去年省里下文指出,非遗项目的地方保护单位有责任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找到1到5个传承人,不但对老师进行补助,也要对经过老师严格挑选的愿意学、有天赋的学生补助。”市里还没有相应的规定,不过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传承是责任,生活是本能,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能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非遗保护是个投入多、产出少的事情,需要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记者得知,本市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文化艺术、民俗节庆和传统体育竞技作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门类;形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积极扶持资助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

    

◎人物寻访

    

花近30年搜集崂山道乐七旬老人却难觅传承者

    

    30年搜集整理崂山道乐

    

    当记者拨通崂山区文化部门的电话,说想找一个“非遗专家”,对方立即跟记者推荐了陈振涛,说他对崂山道乐研究有很深造诣。

    

    陈振涛,1936年出生在韩国,后来在青岛上学,毕业后当过老师,也在教育部门工作过。“后来我还去东北工作过一段时间,调回青岛后就在文化馆工作,负责编写《崂山志》。”陈振涛说,当时主要就是研究道教和佛教,其中研究道教占去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说起来,我算崂山道乐的第七代传人呢。”

    

    说起自己学习道教音乐的经过,陈振涛说,自己跟崂山太清宫里的多位大师都学习过。还走访过各地道教名家,学习崂山道乐,另外拜访北京等地的大学教授,收集了明清年间珍贵的演奏乐器。

    

    自从开始研究道教音乐,这一晃就是近30年。而他的研究也已硕果累累,经过多年研究,他搜集、整理记谱的崂山道乐近百篇,发表过多篇有价值的论文,而仅仅自己拜访道士等老师时录下的录音带 ,现在就有500多盒。

    

    98% 的精华未刊出

    

    谈到崂山道乐的传承情况时,陈振涛坦言说,现在并不理想。上世纪80年代,他组建了道教乐团,人最多时达40多人。“因为原先排练场地免费用,后来需要交费,而且很贵,乐团负担不起,就没地练了。而且大家的年纪都大了,现在大多不在了。”陈振涛说,现在真正会弹奏的人不多。

    

    陈振涛说,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录音记谱,而目前只有小部分是工尺谱、大部分是简谱、很少一部分是线谱。“我现在正在准备出版一本书,主是介绍崂山道乐理论方面的东西,这一本我已经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多遍,相对以前的比较全,但还不够。”陈振涛说,崂山道乐分为外山派和内山派,现在外山派的传人基本消失了,而内山派比较封闭,不让外传 。虽说有关崂山道乐的书也出版了一些,但是顶多只记录了 2%的东西,98%的崂山道乐精华部分并没有刊登。

    

    难觅下一位“传承人”?

    

    既然还有这么多精华没有刊登,下一步打算怎样传承下去?“说实话 ,我现在还没有继续传承下去的意思。我的孩子是搞西洋乐的,而在社会上,还没有真正遇到想学习的知音。”陈振涛说,虽然自己已70多岁了,也有很多人曾求教于自己,但是目的并不纯正,“很多人想靠这个来获取利益,有的人甚至还骗取过我的录音带,到目前还没有真正遇到真心想传承的人。”

    

    “上半年我会把最新写的书出版出来,算是我最新的成果了。”陈振涛说,他还想招聘一些音乐学院的学生,把乐团再组建起来,进行一些公益性演出。“招聘学生、组建乐队都需要资金,中央一个单位可能给我一部分资金。我打算建座寺庙,通过公益性的演出向人们展现正宗的崂山道乐。” 文/记者 郝春梅  尚青龙 图/记者 李隽辉(均为资料照片)

    

◎7号议案

    

在大海里“盖房子”,给鱼安个家

    

本市要建8处人工鱼礁,增加渔业资源还能钓鱼观光

    

    把混凝土构件、报废渔船、石块投入大海,在海里给鱼群“盖房子”。去年市人大通过7号议案,要加快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以实现集环境保护 、生态修复、海上娱乐及海水增养殖发展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近日记者了解到 ,目前人工鱼礁建设进展顺利,到2015年全市将建8处人工鱼礁,可有效修复近海海洋资源,带动前海一线旅游,市民也有望吃上更便宜的海鲜。

    

探访 石块破船在海里“盖房子”

    

    去年4月底,青岛开发区石岭子礁海域人工鱼礁项目正式开建,开发区海洋与渔业局一位姓高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项目已投入2000万元,在1000亩海域投放了礁体。

    

    建设人工鱼礁不是将材料一股脑投到海底 、乱搭乱建,施工方在投放时会利用GPS定位系统,来控制投放的精确度。“鱼礁的形状有上百种,利用定位系统进行合理搭建,可以给不同的海洋生物留下最适合的生存空间。”高先生说,鱼礁是根据海洋生物习性定制的,像三角形的鱼礁和圆形的鱼礁是海参和鲍鱼的最爱,而方形的鱼礁则比较受大众鱼类的欢迎。高先生说,建设人工鱼礁一般需要三年或更长的建设周期。

    

    “现在透过水面可以看到礁石上已经附着了很多海藻,近海鱼类也增多了。”高先生说,现在市民不仅钓到的鱼多了而且个头大了,“社会效益也开始显现,人工鱼礁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很多劳动力,可以帮当地居民创收。”开发区石岭子礁海域人工鱼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海珍品养殖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海上乐园,年产值可达5亿元。项目建设后还可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计划 2015年全市将建8处人工鱼礁

    

    全市要建设多少处人工鱼礁呢?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根据本市“十二五”规划,2010~2015年期间,在全市建设8处人工鱼礁区。其中,增殖休闲型人工鱼礁5处,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3处,每处鱼礁区规划面积300公顷 ,投资金额 2.8亿元。逐步形成以人工鱼礁为载体的青岛近海规模化海洋牧场。实现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海上娱乐及海水增养殖发展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将青岛近海建成国家级耕海牧渔示范区 。

    

    据介绍,去年全年完成投放礁体15万空方,超额完成年度10万空方目标计划,累计投放礁体数量达到45万空方。增殖参、鲍苗种500万只,底播虾夷扇贝苗种100万粒。其中:王哥庄海域人工鱼礁区目前已累计完成投放石块12万空方、混凝土构件3万空方。五丁礁海域人工鱼礁区已完成投放石块10万空方,底播鲍鱼苗900万头、海参苗600万头。大管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已累计完成投放礁体10万空方,沉船53条。

    

    “因为涉及到资金等问题,选定在大公岛保护区 、灵山岛保护区 、崂山湾三处建设的公益性人工鱼礁预计会在2013年开工建设。”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处桑副处长跟记者说。

    

效益 不但增收,还能让市民吃上便宜海鲜

    

    建设人工鱼礁的投入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要建这么多?桑副处长跟记者说,由于长期以来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较多、养护措施相对较少、投入不足等原因,青岛海洋资源环境呈恶化趋势。“海洋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捕捞能力已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建设人工鱼礁势在必行。”

    

    桑副处长说,实践证明人工鱼礁会产生非常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礁体上面会附生藻类,而有了藻类就会有小生物,进而会有大生物,有了完整的生物链,整个生态就平衡了。”专家研究表明,1立方人工鱼礁每年约可增2公斤的渔获量。“近几年,全市在胶州湾、古镇口湾、崂山湾等重点海域,近5年已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6亿多单位。”还可带动游钓渔业发展,为休闲旅游提供新空间。

    

    人工礁石能给普通市民带来哪些好处?“海洋资源丰富了,市民可以吃到更多珍贵品种的海鲜。”桑副处长说,虽然不能肯定说海鲜价格会降低,但近海捕捞的成本低,随着渔获量的增大,海产品的价格也会随着市场规律降低,市民有望吃到更便宜的海鲜。

    

    ◎相关链接

    

    人工鱼礁到底是啥

    

    建设人工鱼礁就是给鱼“盖房子”,选取适宜的海域,往海底投放水泥构件、报废渔船、石块等,营造适宜水生物繁殖、生长的场所。“人工鱼礁通过投放巨大石块来打好底子,然后通过水泥构件、破船等筑起一个巢穴,让鱼群能在里面产卵生存。”高先生说,上面附着小水生物,可给鱼群提供饵料,“吸引的主要是各种鱼类,不过也会吸引海参、鲍鱼等,而且还可以人工放养。”

    

    ◎记者专访

    

    记者:人工鱼礁的建设会不会产生污染?

    

    桑副处长:建设人工鱼礁所选用的混凝土构件等材料事先都是要经过消毒的,像报废渔船是投放前都要经过清洗,不会对海洋产生污染。

    

    记者:胶州湾出现大面积冰冻,据分析水动力不足是其中原因之一,人工鱼礁的建设会不会遭受冻害呢?

    

    桑副处长:建设人工鱼礁材料都是空心的,对水流的阻力并不很明显。人工鱼礁的上面离水面都还有至少5米的距离,不会产生冻害的情况。

    

    记者:建设人工鱼礁主要会遇到哪些问题?

    

    桑副处长:一是资金的问题,人工鱼礁毕竟是一个长期投资的项目,而且每立方米礁体的造价约在400元左右,投入是巨大的。因此计划2013年由政府主要投入资金来建设3处公益性人工鱼礁。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址的问题,并不是所有海域都适合建人工鱼礁的,底质、水流速度、水深、离岸距离等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

安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