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半岛都市报】青岛力争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引擎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2-02-10 15:47: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青岛,悠久的齐鲁文化形成了她深厚的历史积淀,开放的西方文明为她注入了浓郁的欧陆风情,上世纪30年代的文人荟萃为她增添了莹莹光彩,而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则将这座百年历史文化名城,刹那间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一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而青岛,就是这个核心区域的龙头。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程。扬起“蓝色硅谷”的风帆,青岛开始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海洋科技领域一马当先、独树一帜的航程。

■依海而生

建置百余年历史源远流长

    青岛建置虽不过百余年,但其所辖地区的历史却源远流长,她们都载荷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并拥有许多文化遗迹。6000年以前这里就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生活在这里的中华民族重要族源之一的东夷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岳石文化。

    东周时期属齐国管辖,并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城市——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胶南市的琅琊台。汉代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祈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调登州(今胶东地区)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驻青岛,这标志着青岛建置开始。自1897年德国侵占开始,这座城市的变迁堪称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缩影。由于青岛市区地理位置优越,尤其是青岛港口的修筑和胶济铁路的通达,在较短的时间里,便从十几个小村镇发展成为一座城市,此后曾数次遭受殖民主义的统治。

    “一战”结束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一概交给日本,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纪念该运动,青岛修建了五四广场,该广场现已成为了青岛的新标志。

    1922年1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抗战胜利后,青岛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并成为我国的海军基地,现已建成为海军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经济更加繁荣,对外贸易业更加发展,已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龙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岛正以建设一个以港口贸易、现代工业 、发达农业 、金融服务、旅游度假、海洋科研为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因海而兴

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是龙头

    尽管面海而兴120年,青岛对海洋这一巨大宝藏的探索,依然任重道远。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一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青岛是这个核心区域的龙头。一个雄心勃勃的蓝色战略志向在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脑海里开始构建,做足海洋这篇文章,成为目下青岛谋求科学发展的最迫切愿望之一。

    放眼全球,蓝色经济时代早已悄然来临。据介绍,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包括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又比海洋经济覆盖的范围更广。可以说,蓝色经济是更高层次的海洋经济,也是可持续的海洋经济,更强调陆海统筹,更强调第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更强调人与海洋的和谐 ,更强调海洋环境保护和科技引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陆地资源已显得十分有限,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把发展的战略目光由有限的陆地资源投向广袤海洋。蓝色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规划将青岛定位为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我们感到责任重大,青岛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李群说。

    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同一个蓝色战略主题下,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仅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就包括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成为这些区域的重中之重。面对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局面,青岛如何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科学定位自身,如何发挥海洋科研的本土优势,在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如何真正肩负起龙头重任,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行者?

    李群介绍说,两年多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港口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准箱,分别列世界港口第七位和第九位。董家口港区等重点区域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已于今年6月建成通车,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

    据悉,2010年,青岛市生产总值达到5666亿元,经济总量、城市综合实力进入中国大陆城市前十位。随着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青岛的蓝色文化底蕴日渐丰厚,海洋文化元素和人文内涵不断提升。

    “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久负盛誉的海洋科研城市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城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李群告诉记者,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将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 ,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充分发挥先行带动作用,力争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乘海而行

打造蓝色硅谷青岛具备优势

    “青岛已经具备了打造蓝色硅谷的优势和条件。”李群指出,青岛作为全球30个“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拥有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媲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青岛海洋人才云集,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科研院所和人才的集聚,带来了国内领先的海洋科研团队,获得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海洋科学研究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青岛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去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57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683亿元。

    “蓝色硅谷”概念一经提出,连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都拍手称赞。他说,青岛作为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重中之重,提出“蓝色硅谷”的理念是具有前瞻性的。

    “蓝色硅谷的提出,体现了真正的世界眼光。”龙永图说,用硅谷的人才标准、基础设施等来发展青岛的蓝色硅谷,蓝色硅谷将大有作为,全国蓝色经济的发展看山东,山东的蓝色经济发展看青岛。青岛有着独特的蓝色企业和产业。龙永图同时认为,接下来,青岛一定要吸引大量的人才,建设强大的金融体系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这里发展,吸引更多的研究员在青岛居住、生活。而今,青岛已经有了很好的环境基础,之后还要进一步改善配套软环境,进一步培育“硅谷文化”。

    如今的青岛,“蓝色硅谷”之帆已经扬起,前行的方向也已明确,这座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其发展又回归到广阔而富饶的海洋。做足海洋这篇文章,成为了当下青岛谋求科学发展的最迫切愿望之一。

■蓝图

力当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发展青岛蓝色经济,青岛市发改委成立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蓝色硅谷规划编制组描绘了“蓝色硅谷”的未来蓝图:

    首先,要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和科普基地。

    其次,要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我国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中国海洋科技城和深海科技城。

    最后,力争使青岛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

    据《经济参考报》

青岛简读

    青岛是我国海拔 0米的起始点(中国水准原点)。

    是我国东部重要的海滨港口城市,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国海洋科研中心。

    另外,青岛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城市。

    在金融方面,青岛极具经济活力,被评为中国吸引华商投资之最佳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世界银行评选的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

田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