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2两会 > 提案点击

代表委员热议"三公"经费公开 建议推公车改革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2-03-28 07:59: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半岛都市报3月26日讯(记者 李志波  娄花  高亮) 不管是全国两会、省两会还是市两会,“三公”经费公开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去年开始,一些部委公开了“三公”经费,本市去年也传出,今年将公开“三公”经费的消息。那么,地方“三公”经费何时公开?该怎么公开?公开哪些内容……这引来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公车费用居高不下,已占到了‘三公’经费的首位。”3月26日 ,市政协委员、民盟青岛市委秘书长陈立波如是说。作为政协委员,他一直比较关心“三公”经费的公开问题,尤其是关于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方面。他同时也在呼吁,积极推进公车改革。为此,他还提交了一份提案。

    “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陈立波认为,高昂的公车费用首先体现在购买环节,一些部门存在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公车的问题;其次是使用环节,公车私用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做到清晰地区分;再就是维修保养环节,一辆公车一年的维护、维修费用往往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再加上司机编制和工资的核发,使得公车费用居高不下。

    陈立波还表示,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相比,公务用车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有关统计显示,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5%,公车的使用效率明显低下,车辆资源浪费严重。

    陈立波建议,应该根据有关要求公开“三公”经费,尤其是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此外,要积极推进公车改革,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广泛调研,借鉴国内各地关于公车改革不同类型的做法和发达国家关于公务用车成功的管理方法,制定公车改革实施意见,在青岛推行公务用车改革试点。

■说法

“三公”经费有望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呵呵,你应该去找周安啊。”记者在采访时,几位代表委员一听到“三公”经费公开的问题,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他们说的周安,正是掌管全市“钱袋子”的市财政局局长。

    巧的是,周安也是市人大代表,他所在的代表团是城阳区代表团。26日,他参加了该团的审议。不过遗憾的是,会议间隙,记者三次表示想了解一下有关“三公”经费公开的最新进展信息,结果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此前,在2011年 12月11日举行的“三民”活动“一把手”述职报告会上,周安在述职报告中曾提到,2012年将做好“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述职结束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安还透露,2012年市人代会后,将公开市级的“三公”经费预算。主要包括4个数字,一是全市“三公”经费预算的总数,二是三个分项的预算数额,包括因公出国出境经费数,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观点

要让被审计单位有压力

    “从去年开始,我们即墨的‘三公’支出已在审计报告中全部披露了,而且报告要抄送主要部门主要领导。”市人大代表 、即墨市审计局副局长张淑凤告诉记者,即墨市已按相关要求,严格压缩控制“三公”经费。虽然现在尚未对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但他们已开始内部公开,审计报告还上了市长办公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被审计单位感到压力,从而自我约束,自觉减少‘三公’支出。”

    市人大代表、山东汇海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冰表示,在中央部委陆续公开“三公”经费的情形下,地方也应该根据要求进行公开。作为一名老代表 ,杨冰比较关心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支出,这次人代会期间,她专门将两大本厚厚的2012年部分部门预算草案拿回房间查看,结果依然没有找到“三公”经费方面的数字和字眼。

预算外支出也要公开

    市人大代表崔言民表示,“三公”经费公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只要公开,哪怕是公开一点,就是进步,“要相信,公开就比不公开强。”

    就公开的具体问题而言,崔言民认为,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后,“三公”经费最终要实现细节公开,也就是公开明细,而不能只公开一个总数,那样的话,还是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对于明细,他举例说,比如一个部门有多少辆公车,都是什么牌子的,多大排量,购置费用和每年的养护费用是多少等。再比如,针对公款出国,要公开一年出去了多少人,都是什么级别的,出国的目的是什么,总共花费了多少等。

    崔言民还表示,如果公开“三公”经费,就要公开全部的费用,不能只公布预算内的费用 ,而不公开预算外的花费。

    “以前我们也就具体费用去问过有关部门,但他们表示,不方便说。”谈到“三公”经费公开,市政协委员、民盟青岛市委秘书长陈立波说,“三公”经费居高不下,不仅危害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本报记者 李志波 娄花 高亮
曹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