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中国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壮族发展新壮族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钟建珊   2015-04-13 14:10:00

关键词: 壮族文化 嘹歌 壮族歌圩 壮族山歌 壮族民歌

  中新社广西百色4月13日电 题:中国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壮族发展新壮族文化

  作者:钟建珊

  春日午后,广西靖西县旧州镇77岁的农民画家赵大宜端坐画板前,手执画笔继续勾勒着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的旧州风光;而他的妻子则依靠门栏,带着老花镜,仔细地缝制着绣球。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靖西县,人口约70万,其中99.4%为壮族。其旧州古镇,因独特秀美的喀斯特地貌和浓郁的壮族绣球文化闻名海内外。

  赵大宜回忆,半个多世纪之前,壮族文化十分活跃。在旧州,自小学习绣球刺绣是每一个女人的必修课,而山歌、壮剧则是逢年过节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及外来文化冲击,古老的壮族文明对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

  旧州一家手工绣球店店主赵金玉说,由于手工绣球制作耗时长,工艺复杂,绣球产业凋敝,如今年轻一代的“绣娘”已很难寻觅。赵的婆婆因能制作古老复杂的“堆绣”,被誉为“中华巧女”,但这门技艺正面临失传窘境。

  “壮族文化在快速的流失,我担心来不及把我们的壮族文化传给下一代。”赵大宜说。

  自2014年开始,专研大半辈子油画的赵大宜开始“转行”写起了壮剧,希望以歌剧的形式将壮族的山歌、语言和民俗文化传承给年轻人。

  记者近日走访了广西凭祥、百色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发现民族文化出现传承危机并非仅限于旧州,有着1700万人口的中国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壮族正在面临民族文化断层。

  为拯救壮族山歌,新一代的壮民开始了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续写新文化的尝试。

  以广西平果县为区域中心,长久盛行着一种壮族歌圩形式——嘹歌,专家学者称之为“一部未经刊行的壮民族古代原生态的百科全书”,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05年起,平果县政府打造“壮族嘹歌文化品牌”,组建嘹歌乐团,以民族元素作为创作基础,结合现代摇滚、国际曲风等创作手法演绎传统山歌。

  哈嘹乐团负责人莫掩策介绍,“哈嘹”是“赶歌圩”的壮语译音转写。歌圩文化是壮族民歌的核心,最具壮族民歌的内涵和特点。哈嘹乐团创办十年来,一直有新的人才力量补充,目前乐团常驻歌手7人,年龄段为20-50岁之间。

  莫掩策说,哈嘹乐团创作的“新嘹歌”,不仅保留嘹歌原生态音乐味道,还加入新的音乐语言。以乐团代表作《生命之河》、《梦里糯香》为例,除了使用壮族山歌曲调外,还分别融入了印度唱腔和中东音乐元素。

  “哈嘹乐团创作的新壮歌不仅在国内颇受欢迎,甚至一度登上悉尼歌剧院殿堂表演。”莫掩策说。

  广西各地正利用互联网、旅游、媒体宣传等形式“升级”壮族文化,壮语培训班、壮族舞蹈、壮族流行曲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壮族文化正在逐渐形成。2013年,壮族传统歌圩农历“三月三”被定为广西法定公众假日,成为广西壮族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又一平台。(完)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