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篮球场遭楼上扔酒瓶 居民投诉“噪音”(图)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4-10-27 14:51:00
10月23日,不少人在成华区雕塑公园里的半边篮球场里打球。
成都双林小区的雕塑公园里有一块空地,设了半个篮球场之后,吸引了不少邻近社区居民前来运动。可是近段时间来,邻近小区的业主提出了反对声,因为每当清晨或夜晚,这里打球的“噪音”让周边住户觉得不堪其扰。在本报“社区生态”调查中记者发现:大众健身与居民休息之间的矛盾,小区健身设施类型单一,锻炼场所老年人多、年轻人少等问题也日渐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小区居民建议,在选址健身场地和安装健身设施时,有关部门应考虑其布局将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的影响。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委员裴立新认为,要搞好全民健身,“政府重视、民间组织体系发达、志愿者人数众多”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现场走访
公园里建篮球场 附近居民投诉“噪音”
10月13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了雕塑公园,这里大部分地方已被露天茶馆和汽车占据。篮球场位于公园尽头的十二生肖雕塑中间,由绿色铁网合围而成,100多平方米的面积只有1个篮筐和半个球场。
“晚饭前后,这里的人就多了。”附近一名商家说,从前这里是片空地,两年前篮球场修成,受到了附近居民的欢迎。“早上六七点,一些中老年人就来了,一直打到中午,晚上则是一些年轻人,很热闹,有时十点过了还在打。”
时间长了,篮球场上的噪音不免让附近业主不堪忍受。今年8月22日,一位居民向公园所在的成华区政府信箱投诉。信中说,每天几百户居民早晨还没有起床,6点多就有人在楼下打篮球,晚上回家还要听篮球场的噪音直至深夜12点,经常有不满居民朝楼下扔酒瓶。“公园对面的双林小学内就有个标准篮球场,重复建设完全没有考虑居民的感受。”
规定“开放时间”方案 锻炼的居民“不买单”
9月12日,成华区政府作出回应:“经查,双桥子街道双林雕塑园街道篮球场是2011年根据成都市及成华区全民健身计划工作安排进行修建的。修建初期,双桥子街道双林社区已经征求过社区居民意见并进行了公示程序,当时社区居民未提出任何不同意见,对此表示支持。该篮球场现由我区双桥子街道办事处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
关于篮球场噪音扰民的问题,成华区旅体局已督促双桥街道办事处与社区、雕塑公园管理方拟定管理方案。一是规定篮球场开放时间,从早晨8点至晚上8 点;二是由社区加装门锁,雕塑公园管理方进行管理,按时开放,避免扰民;三是安排夜间联勤队员加强巡逻。
10月1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篮球场大门大开,斜倒在球场围栏下,而且也没看到有规定球场开放时间的标牌。门卫张女士说,接到投诉后,公园就修改了开放时间,但此举却耽误了许多在公园锻炼的市民,这种因噎废食的办法并没有持续多久。她还说,篮球场大门被封之后没几天,就被打篮球的人弄坏了。
新闻调查
地盘有限 居民健身“见缝插针”
健身器材较单一
“小区周边没有体育设施,只好来公园锻炼。”20日,记者来到成华区双林社区及周边的社区走访发现,由于健身场地有限,一些年代久远的小区健身设施项目类型比较单一,只有大众化的健身器材,小区的健身场所也存在“缩水”现象。正因如此,公园成为不少人唯一的选择。
与双林社区隔新华大道相望的新华公园,聚集着来自附近社区的数百人。“我们社区也有一些锻炼的设施,但是不全,比如我想用这个滚滚背,用那个弯弯腰,我们社区就没有。”79岁的居民任大爷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单位的小区还是有很多体育设施的,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都有,但后来慢慢就变成停车场了。”记者调查发现,在新华公园附近,还有成华小学、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列五中学等学校,里面有一定数量的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体育设施,但均不对外开放。
健身场所不够用
20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蜀都大道旁的蜀都花园小区,“我们这里有2个游泳池,夏天的时候就用室外泳池,冬天有室内泳池。”蜀都花园住户胡先生说,里面还有3个羽毛球场、3个网球场和2个乒乓球室。
“因为里面有2000多户人,这些设施明显是不够用的。”胡先生说,他一般会根据情况调整需要,“乒乓球室满了,我就去羽毛球室,都满了就走走路。”双林社区书记梁旭东说,新小区和老小区都面临着土地不足的问题,但老小区尤其明显。“雕塑公园篮球场都不算我们社区的,区已经没有其他地方了。”
各级政府配合共建
成都市体育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安装在成都的社区、行政村的体育健身设施主要有三类,包括健身路径、“大1+2”、“小1+2”。健身路径是太空漫步机、单杠等;“大1+ 2”是1副篮球架加2个乒乓球台,“小1+2”是半个篮球场加一个乒乓球台。成都主城区的空间相对较小,因此规划的主要是健身路径,使用对象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少数分布在社区和行政村的球场就十分“火爆”,使用对象大多数是中青年人。他认为,就目前而言,球场的数量肯定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导致不少人只能在小区里见缝插针地活动,“还是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配合共建。”
问卷分析
安装设施应当考虑选址
此次本报第一阶段回收的347份社区调查问卷显示,在“你希望社区能够开展何种活动”的选项中,居民对“体育活动”的呼声排名第二,仅次于“文艺活动”;在“你所在小区周边有无全民健身设施?你使用过吗?”的选项中,有60%的人表示“有健身设施”,其中“使用过”的有43%人,“未使用过”的有19%人;在“你平时健身的场所与住宅的距离范围是多少”的选项中,“1米到100米内”的占8%,“100米到800米”的占22%,“1公里到13公里”的占到了10%。2003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规定,每个社区内拟建居住建筑面积之和大于3万平方米的,应配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一处并配置健身活动设施,其中二环路以内活动场所的用地面积不得小于150平方米,二环路以外活动场所的用地面积不得小于200平方米。采访中,不少居民表示,既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个小区都应配有相应比例的健身器材,那在安装健身设施时,有关部门及开发商应考虑到它的布局将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的影响。如果选址不当,加上部分人不文明使用,往往会干扰附近住户的日常休息。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将健身器材管理起来,制定相关的使用规则,以避免扰民现象的发生。
“量身打造”运动项目
针对社区运动会容易遇到的群众参与度不高、楼宇商家不参加等情况,水井坊街道的做法是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量身打造”运动项目。水井坊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指导中心科长罗华伟告诉记者,街道、社区分层分类征求意见20多次,制定了游泳、乒乓球、双扣、跳长绳等13个项目。
同时,组委会根据报名情况,取消了双扣、跳长绳等群主参与较少的项目。历时3个月、设有11个比赛项目、20个小项的运动会,最终成功吸引了辖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区居民等近2000人参与其中。在他看来,社区运动会不仅是为了“打造熟人社区,改善邻里关系,治疗‘城市病’”,也是促进全民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专家解读
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 没形成制度化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体育大学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裴立新,长年跟踪研究我国的体育社会组织,“我国约有5万个基层的社区体育俱乐部(有些没有登记注册),会员50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0.3%。”
裴立新说,丹麦的这个比例是42%,芬兰41%,德国是30%。在他看来,全民健身开展得好的国家,政府重视、民间组织体系发达、志愿者人数众多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我国体育政策法规始终“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但对政府具体该做什么却鲜有提及,文件上的“鼓励”没有得到落实。
裴立新认为,首先是资助没有形成制度化,发达国家用于推动全民健身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流向社会组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的资助,要占到社会组织经费来源的4成左右,而在我国,平均只占2.5%。(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 李天宇 实习生杨尚智 摄影张磊)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