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河南新野4名猴戏艺人被拘 国家级“非遗”引热议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2014-10-08 14:45:00

关键词: 河南新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议 耍猴 猴道

  涉嫌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

  不用搭台,无需舞美灯光,只一块空场,敲一敲锣鼓,挥一挥鞭子,拽住猴绳子,吆喝一嗓子,便是一出好戏。这画面便是俗称“耍猴儿”的河南新野猴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

  可最近,在专业耍猴两千年后,新野耍猴艺人首度因“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成被告。连日来,4名河南省新野县的猴戏艺人被拘引发热议。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河南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那时,玩猴者多半将这营生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门路,并代代相传至今。新野猴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但人们对于猴戏的质疑从未停止过。有驯养繁育证,没运输证,带着猴子去外地表演是犯罪吗?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新野猴戏,如今该如何传承,遗产能否当做饭碗?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碰撞,面对“残忍”“野蛮”等质疑,新野猴戏该何去何从?

  ■正方说法

  莫让猴戏文脉断裂

  1、新野玩猴艺人是江湖中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一副扁担两个箱,便可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带着传统文化的种子,走到哪儿播到哪儿。

  2、拿鞭子只是表演需要,不是真打。耍猴人把猴子当成自己小孩一样对待,相依为伴,不舍得打。

  3、应该给猴戏文化一个生存的空间,要规范执法、明确法律,莫让这一文脉断裂。十几年前,新野猴戏艺人有数万,现在仅剩四五百人,原本传承就难以为继,如今又面临不明确的执法挤压,传承和打击让手艺人不知所从。

  4、遗产之所以为遗产,在于它的原汁原味。猴戏的精髓是它走南闯北的江湖气,玩猴艺人每到一处,放下挑子便可成戏,若把它请进殿堂,那是一个动物表演,不是遗产。

  ■反方说法

  文化遗产不能当饭碗

  1、耍猴糊口,很不“猴道”。“野”是猴子的天性,抹天性而博众人乐,是不人道,挥鞭子、强训练,是不“猴道”。而频发的“耍猴人当街暴打猴子”事件也不禁让人猜测玩猴人的虐猴嫌疑。

  2、时不同往日,文化遗产不能当饭碗。昔日的走街串巷,寨子口吆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是破坏。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