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浙江69岁农民义务救火25年 公安部奖励消防车(图)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吕玥   2014-09-22 15:26:00

关键词: 阮炳炎 农民 义务消防队 消防车 墟镇

浙江69岁农民义务救火25年公安部奖励消防车(图)

  阮炳炎和公安部奖励给他的消防车。

  在上虞区道墟镇肖金村,阮炳炎家的房子很“醒目”。

  在一片别墅小楼的簇拥下,阮家饱经风霜的两层木楼默默伫立,一起坚守的还有两间有些年岁的大瓦房——这是全省第一支农村家庭义务消防队的基地。

  瓦房里依次排列着5台不同年代的民间消防车和水泵,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当班”,它们是现年69岁农民阮炳炎这么多年义务救火经历的见证。近日,他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盛誉的背后,老人朴素的信念和平凡的坚守让人动容。

  血汗全扔火里面

  “我小的时候看到过18次大火灾,烧死3个人。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定有钱就去买消防泵,为民办实事。” ——摘自阮炳炎手记

  从上虞主城区驱车前往道墟镇,大约有25公里路,再从道墟镇前往绍兴城区,也是25公里路。阮炳炎所在的肖金村就处在上虞和绍兴的中间地带。

  以前,肖金村一带一旦发生火灾,等绍兴或上虞的消防车赶到,火已经烧得差不多了,阮炳炎清晰记得这种无能为力带来的焦灼和无奈。

  “我亲眼看到一场大火活生生毁了一个家。小孩哭得在地上打滚,大人哭得呼天抢地……”于是,很小的时候他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有钱了一定要花钱买消防水泵,组建一支农村家庭消防队,为乡亲们义务救火。

  上世纪80年代,依靠国家政策和自己的勤劳苦干,阮炳炎一家凭借摆地摊卖百货和一手石匠手艺,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街坊邻里都认为阮家该过好日子了,可时至今日,他们还没有住上新房,老屋里也没几件像样的家具,全家人仍过着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

  原来,1989年,阮炳炎用辛苦攒下的约5000元钱,换回了一台10马力的手抬泵,并拉上村里两名退伍军人、自家3个儿子、老婆,开始组建、培训消防队。当时,阮炳炎80多岁的老母亲也自告奋勇加入进来,做些守电话、拉警铃的活。

  别小看这支家庭消防队。20多年里,这支队伍承担起道墟镇及周边乡村大量火灾的扑救和消防宣传工作,阮炳炎也为之倾注了极大心血——

  2007年,他举债数十万元买了一台汽吊,用于登高救火;3年后,又用养牛攒下的6500元钱换了一辆三轮摩托车用于救火;2011年,阮炳炎卖掉田里榨菜凑了两万多元买了一辆新车和两台消防机动泵,还出资8000元为队员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多年来,阮炳炎每年花在这些设备上的维修费和油费至少在5000元以上,且没有任何专项补助。但老人说他不后悔,这些付出换回的可是乡亲们的钱和命。

  每次救火冲在前

  “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活有多忙,闻火警必须立即出动。”

  ——摘自组队“约法三章”

  自开展义务救火以来,阮炳炎心中一直有个信念:水火无情,救火绝不能讲价钱。

  1991年农历大年初一清晨,他刚换上一套新衣,正在家里听越剧。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张炎家着火啦!”他顾不上换衣服,立刻带着“家伙”赶去。

  浓烟,烈火……阮炳炎丝毫不惧,踩着一位救火者的肩膀就翻上了房顶。下面有人喊:“上房救火太危险了,阿三(阮炳炎在家排行老三)你不要命啦!”但他始终手握水带,头也不回一直坚持到大火被扑灭。

  事后,有好心人劝他:“大年初一弄得一身泥浆,又没有一分辛苦钱,何必呢!”阮炳炎一下子拉高了声音:“这话怎么讲?救火这种要紧事,怎么能讲价钱!”

  25年来,每一次,他都谨记自己组队时立下的“约法三章”,闻警必动。他把这些经历都详细记在自己的一本救火日记里。翻开这本厚厚的日记,仿佛能看到阮炳炎在一次次烈火中冲锋陷阵的身影:

  1996年,道墟镇联浦村13户人家着火,连成一片火海,阮炳炎和队员们整整救了一天一夜;

  2000年,道墟镇韩滨村谢老太家发生火灾,阮炳炎跳入火海,寻找灭火的最佳位置,突然一声巨响,一根烧焦的房梁倒了下来。他躲闪不及,肩膀被砸中,顾不得身上的伤痛,他坚持扑救,直到火势得到控制;

  2007年,冬桑村旗杆自然村村民华刚家起火。他家后面有个蜡油仓库,一旦被点燃,后果不堪设想。年过六旬的阮炳炎敲碎窗玻璃,一个人纵身跳入火海,手上、脸上划得全是口子。两个小时后,大火被完全扑灭,蜡油仓库也安然无恙……

  25年来,阮炳炎义务救火超过200场,救出16人,为乡亲们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谈到这些,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无怨无悔做“傻”事

  “只要机器还能拉得动,水枪还能扛得动,我就要一直做下去。”

  ——阮炳炎心声

  “行善是我们阮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美德,我不能丢。”阮炳炎告诉记者,清朝道光年间,他的先祖阮华玉就买过水龙、救火锣、四人摇的救火船,组织过救火队,“传到我这里,算是第六代。”

  由于把钱都扔进了“火”里,阮炳炎至今仍住在破旧的祖屋里,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无疑是满屋的消防器材和5辆车子,他甚至没有给3个儿子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对此,老伴陈菊花并不是没有怨言,但每次火警响起,这位善良的农村妇女又毫无怨言地给老伴打下手。

  在父亲的影响下,老阮的3个儿子也从小帮忙参与救火。三儿子阮立法13岁就跟着老爸出去救火,长大后,他当了一名消防兵。他说,父亲一辈子都在义务救火,自己有责任将父亲坚持的这件事做下去。

  越来越多的邻里街坊也加入进来。“喏,隔壁做电工的阿强,做泥水工的阿兴,都是我一叫就跟着去救火的。”说到这么多人都来支持自己的救火事业,阮炳炎的脸上不无得意。

  现在,他已经收了28个徒弟。但他自己还是闻警必动,冲锋在前。

  “很多人说我‘傻’,可我乐意做这样的‘傻子’。我不是为自己做事,是帮别人减少痛苦和损失,做这些事情意义不一样,我要给子孙和其他人树个样子。”阮炳炎说,自己这把老骨头还硬朗着,他将继续救火,护佑一方平安。

  本报记者 吕玥

  区委报道组 袁伟江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