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男子家存40多张地契 从亁隆年间到建国都有(图)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   2014-09-18 13:56:00

关键词: 地契 国都 有姓 男子 白契

  ■这张地契距今已240年。本报记者 李志华 摄

  96399

  市民孙先生来电:

  我母亲刚去世,我回老家收拾母亲遗物时发现几十张地契,清朝亁隆年间一直到建国的都有,上面都是孙姓,全是我们家的。

  本报记者 南开宇 调查:

  地契是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其中载明土地数量、坐落地点、四至边界、价钱以及典、买条件等,由当事人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盖章,是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未向官府纳税前的地契称为“白契”,经官府验契并纳税后的称为“红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土地征用条例公布前(1953年11月前)土地允许买卖,在买卖土地时仍需书写地契。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省会孙先生家。进屋的客厅桌子上,摆满了泛黄的薄纸。孙先生将一张张折叠成小方块的纸小心翼翼地打开铺平,整理后摆放到一旁。这些纸就是一张张地契。孙先生随手展开一张,记者看到,在这张厚厚的宣纸上写满繁体毛笔字,开头写道“立卖宅契人邢志远因居不便(看不清)今将自己空宅一所……卖与孙亮为业……”在这张地契上,最醒目的便是左侧上方写的“乾隆三十八年”字样,字上盖着方正的红印章,旁边还盖有用满文写成的小红印章。

  经清点,这些大小不一的地契共40余张,其中有官契也有民契。地契的时间包含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不同年代,此外也有多张民国和建国时期的地契。记者看到,在一张民国十五年的地契上书有“国民政府河北财政厅”字样,上面还贴有像邮票大小的民国契税票。在这些地契中,年代最早的是清朝乾隆38年,即公元1774年所立,最晚的是建国后1951年由新河县人政府颁发。而最早一张地契距今已有240年,所有地契的订立年头则跨越了177年。

  据孙先生介绍,他老家在邢台新河县邢彦村,85岁高龄的母亲在十几天前过世,这些地契是孙先生近日回老家收拾母亲遗物时找到的。“我在收拾母亲柜子时发现一个包得严密的布包,打开里面是个牛皮纸包的小包,再打开里面便是这些折成小块的泛黄宣纸,为了防虫咬,包里还撒了不少花椒。”孙先生说。

  在所有地契中,每张都有姓孙的人。乾隆年间的孙亮,咸丰年间的孙荣等等。孙先生说,这些地契应该都是自家祖先与人订立的地契,但因为家里没有家谱,所以无法考证这些人与自己的关系。“里面许多地契上写有新河县字样,自己老家又是姓孙的,可以肯定都是我家的。”孙先生说。在这些地契中,还找到了孙先生爷爷的名字。而孙先生父亲与叔叔分家时写的分家单同样被放在了这个布包里。

  “我母亲是个细心人,她老人家大字不识,但重要的东西都保存完好,像这样一个家族的地契全保存下来的应该不多。”孙先生说,这些地契大多是买的,但有个叫孙豹的祖先最后卖了不少。按上面标注的算,我们村南大部分地都应该是我家的。有趣的是,孙先生邢台老家如今只留有三间老房,自家成分更被定为了贫农。

  孙先生表示,这些地契他会妥善保存,作为家族历史留给后辈代代相传。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