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商品下架一度成冷饮店 特许经营业务或受冲击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4-08-20 09:01:00
原标题:麦当劳商品下架一度成冷饮店 特许经营业务或受冲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个月,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涉嫌用过期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这次事件的直接受害者麦当劳随后封存下架了上海福喜的相关产品,接着就是客流减少,部分商品短期下架、断货,快餐店甚至一度成了“冷饮店”。
有分析指出,一些上海福喜事件的“并发症”也在发酵,比如,今年初才放开的加盟业务,也就是所谓的特许经营业务,也没有逃过福喜事件产生的震荡波。据了解,上海一批特许经营商本来即将接手麦当劳门店,但随着福喜事件的爆发,一些特许经营商开始打退堂鼓。
其实,放开特许经营原本就是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上逼不得已的一步棋,因为与肯德基、德克士相比,麦当劳在门店数量上远远落后。特许加盟经营本是麦当劳在中国继续壮大发展的路径,但是这次福喜事件,可能会让麦当劳本来就走得相当谨慎的特许经营扩张之路,今后走的更加畏首畏尾。
打开麦当劳特许经营业务的网页,国外的特许经营店主就会在宣传视频中告诉你,加入麦当劳的特许经营吧,它将给你理想的事业和生活。
目前全国有18个城市正在接受特许经营的申请。先来看看,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是什么样的?据麦当劳特许经营业务客服介绍,个人申请特许经营业务就像找工作一样,先要交材料、经过几轮面试、再培训9到10个月。
麦当劳特许经营客服:特许经营就是麦当劳公司转让一家在营业之中的,而且是经营纯熟的餐厅,我们去转让给个人经营管理,是转让餐厅的十年经营权给个人,个人投资资金,底线是200万。城市你可以选择,但是选择转让给您该城市的哪个门店,由麦当劳公司来指定。网上目前公布的有6个人成功做特许经营的。前期的视点和第一批的,江苏、浙江、沈阳。
麦当劳网站介绍,迄今为止,麦当劳在全球拥有超过32000家餐厅,其中有80%是特许经营餐厅。但是,在我国,麦当劳特许经营店的比例却很低。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常务主任李维华介绍,去年底,麦当劳开始放开加盟。
李维华:到了中国加盟比例迄今没有超过15%,因为它在全球要远远超过肯德基,但是在中国比肯德基落后了很多,所以他们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加盟的开放力度上不行,所以他们就在去年的时候大规模的放开了加盟。它以后会越来越把加盟作为在中国发展连锁的最主要手段,没有之一了。
不少城市的申请者还在面试选拔、培训阶段,还没有特许经营店正式签约运营之时,上海福喜事件爆发。麦当劳等企业品牌、信誉受损。
昨天午餐时间,在北京的一家麦当劳门店,虽然一眼看过去基本上已经没有空座位了,但餐厅负责人表示,目前客流只恢复到此前平均数的30%。一部分消费者也表现出了信任感不足。
记者:现在客流量恢复的怎么样呢?
周立东:30%吧,就之前的。
记者:之前最高值?
周立东:不,平均值的30%。
路人甲:这肯定会有很大影响,嫌那脏就不去吃了。顶多去那坐坐,用用无线网络。还得再观察观察,得多看看,目前是不会去了。
路人乙:我们肯定选择别的,因为都知道这个事,有别的选择肯定就不会去了。
而品牌、信誉,这些恰恰是特许经营申请者所看重的。有媒体分析指出,福喜事件或冲击麦当劳刚刚放开不久的特许经营业务。
李维华:加盟就是为了获得它的品牌和声誉,以及它品牌声誉下消费者的信任,现在福喜事件显然对它的加盟造成了伤害。因为总部操作不当,使加盟商得到了品牌、声誉和生意的直接的影响和伤害,总部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了。
但李维华认为,类似事件随着时间和企业公关,将逐渐淡化,对特许经营业务的冲击将可能是短期的。
李维华:两个因素第一个随着时间的消逝,第二个随着麦当劳公司它们自己的公关能力还有公关手段的不断推进,这种事件很快就会被过去、被淡忘,所以说对它对加盟有影响,但是影响肯定是时间不会长,他们出的何止一个事件。
而从对消费者的影响来看,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指出,福喜事件将督促麦当劳加强对特许经营店的管控。
赵萍:特许经营和直营店相比较,直营店的管控能力会更强,但是特许店相对的自由度和文化的融入以及总部对特许店的控制相对会弱一些,因此对未来麦当劳搞特许经营来说,应该不仅仅要重视源头的食品供应商的管理问题,同时也要重视特许店的经营管理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对于上海福喜事件对特许经营业务的影响,麦当劳方面表示不做评论,目前的优先工作是恢复餐厅供应。(记者刘飞 实习记者齐志明)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