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根源在急躁——再观电视剧《老农民》
来源:大众日报 2015-01-14 09:36:00
□ 逄春阶
上期我写的“观星”文章是《替农民立传功德无量》,这是真心话,也是对高满堂、张新建们宏阔创意的肯定,但就《老农民》本身来说,我觉得拍得还是很粗糙,不精致,不耐看,有遗憾。根源在哪儿呢?根源在急躁。再进一步讲,就是浮躁心态干扰了制作。
瓜熟蒂落,瓜不熟,从绿秧上硬扯下来,就涩。《老农民》前期拍摄满打满算是半年,半年表达60年的变迁,时间根本不够。现在什么都图快,吃的是快餐,取的是快递,坐的是快车,哪有工夫闲下来琢磨。一切都是行色匆匆,忙着往前赶。没有了从容,没有了把玩,没有了细腻,于是就粗制滥造,能省则省。1987年拍《红楼梦》,演员封闭起来读原著就是一年,这怎么行?太慢了。可是,慢工才出细活啊。
高满堂参考的书单我也看了,基本上就是那几部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说,学术著作就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其实关于农民问题,好多严肃学者的思考是非常深远的,比如《中国农民调查》,能让我们看到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高满堂也是浮躁了,坐不住了,金牌编剧的名头,让他屁股上长尖儿了。十年前,我们采访过他,当时名气还不是很大,但是浮躁是会传染的,人是会变的,高满堂已非昔日之高满堂了。
乡村社会,是很讲究人性、人情的,是立体的,有时甚至不能简单分出表里来,就像歌里唱的,生活是一团麻,是麻绳拧成的花。要演绎出人性、人情的复杂,就需要耐性,需要打磨,《老农民》为了结构上的方便,让牛大胆、马仁礼、灯儿三个家庭,用简单的婚姻线扯起来,显得非常牵强,经不起推敲。乡村的力量是左、中、右都有的,《老农民》对乡村社会的把握支离破碎。它没有从纷乱的碎片中寻找整体、探究意义,“没有经过琢磨,没有在冷静的心情中锤炼为一个整体”(托马斯·曼语)。
拍电视要赚钱,拍摄成本要压缩,于是,我们看到牛大胆的大裆裤一穿就穿半个多世纪,上世纪七十年代如此,可到了八十年代末,哪有这样的打扮。还有灯儿、转儿的打扮,几十年一贯制,哪怕你稍微换一换也好啊。拍摄场景,就是那么块麦子地,拍来拍去,我都很熟悉了。场景除了割麦子,就是种麦子。主要季节是冬季,太单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玉米、地瓜、高粱,是非常丰富的,哪那么单调。既然要为《老农民》立传,就该立出丰富性、多样性来,农村是色彩斑斓的,不仅仅是拉犁。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些演员拉的姿势也太业余,看不出坚韧,看着就想笑。远的不说,看看电影《人生》里高加林刨地的劲头,就能感受到现在演员基本功的差距。
据说为了追求常年日晒皮肤黝黑的效果,演员脸上的妆容竟然不是靠擦粉抹上,而是用了好莱坞的技术喷绘而成。让演员土得掉渣。农民整天日晒雨淋,确实黑,但是那种黑,是古铜色,是晒出来的黑不溜秋,不是现在电视剧里的像包公一样的黑。农民也有自己对美的追求,家家户户,花啊草啊的,是有的,虽然不名贵,但是有,不是光秃秃的。
拍摄确实辛苦,赶时间,压成本,终于大功告成。可是开播的时候,电视台又来个偷工减料,比如片头片尾,全部被广告覆盖。演员阵容更是比高铁速度还快地飘过。片尾的主题歌,播两句,就成广告画面。快播完了,我才看到,主题歌竟然是臧天朔的词曲和演唱。
还有一个新发现,几家卫视台,播放的有些细节还不一样,随意剪辑。我想问问电视台可以随便剪辑吗?到底哪一版本才是全的!我就比较过山东卫视和北京卫视,缺斤短两,12日晚播放的那一集,山东台是马仁礼和儿子在小麦地里对谈,这一段整个被北京台剪去了。剪去倒是不影响剧情发展,可是这样的做法,让人恶心,这是不尊重导演,不尊重演员,更是不尊重观众。几家卫视都像饿狼一般,急唠唠的,都怕吃了亏,互相动心眼儿,这都是让钱闹的。我想多说两句山东台,咱山东拍的自己的事儿,手下留点情,齐鲁之邦,情义如山,大气一点儿,别剪得太狠了。不就是少几秒钟广告嘛。北京台啊什么的,别跟他们计较,让他们剪去。
粗糙的根源在急躁。这不能全归罪于《老农民》的创作团队和卫视台的老总们,大家都处在浮躁的状态。包括我,我更是浮躁得不得了,“观星”11年,匆匆赶路,沉不下心,扪心自问,脸红耳热。让我当《老农民》导演,可能更抠门,我会让陈宝国冬天光着腚演,省下买裤子的钱。我要是山东卫视的老总,我先剪下二十分钟来,播放播放唐国强代言的中国什么找什么翔的广告。
话说回来,我还是要说,《老农民》是有良心的电视剧,值得肯定的,只是以后再拍摄这样题材的作品,应该更考究,更精致些,少些遗憾,更好地挖掘、讲好农民故事,让农民群体,以一种独特的镜像生动传播。
【相关新闻】
初观电视剧《老农民》:替农民立传功德无量
编剧高满堂、导演张新建,演员陈宝国、冯远征、牛莉们,马年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打造了电视剧《老农民》,为农民立传。这拨人摸到了农民的筋骨,有良心,知冷知热。
谁还会记得老农民?六十年风雨沧桑,酸甜苦辣咸。曾几何时,农民成了荧屏、银幕、晚会上取笑、戏谑、甚至是斥责的对象。田园里哪有那么多牧歌?乡村里哪有那么多浪漫?玉米地里哪有那么多野合?城里有“车震”,田里就要有“田震”,这不胡扯吗这不?!影视作品必须回到乡村常识,无非鸡狗鹅鸭、家长里短、婆婆妈妈、婚丧嫁娶、平平安安过日子。我们那些所谓的艺术家们躲在屋里子凭空捏造。是借农民的角色作外壳,肥自己的腰包而已。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