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乱象丛生 突击两月拿证就能称专家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2013-03-19 08:28:00
2012年,我市就有1880人报考心理咨询师,合格率超过50%。与往年报名者多为医疗系统工作人员或医学院学生情况有所不同,如今社会上业余爱好者报名比例正快速上升
200:8000
心理咨询服务供需失衡
心理健康,或许是当下市民最关注也最容易缺失的一项健康指标。因竞争激烈而厌学、因工作压力大而焦虑、因社会角色改变而抑郁……市南区安徽路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的医生们,平均每天要接待七八名患者(每名治疗50分钟),有的心理咨询预约已排到了两周后。
国际卫生组织有个说法: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若按此标准,青岛约需8000人提供心理服务,但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市可提供专业心理治疗的仅200余人,而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医疗机构。
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催生了心理咨询师报考热。记者从市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获悉,仅去年,我市就有1880人报考心理咨询师,合格率超过50%。与往年报名者多为医疗系统工作人员或医学院学生情况有所不同,如今社会上业余爱好者报名比例正快速上升。
“我把心理学当作幸福学,掌握了这个工具,遇到问题就不会把自己打垮了。”在岛城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章女士,利用业余时间考出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目前正在备考二级证书。她对心理学的热衷源于身边的一次偶然事件——
有一天,一个朋友找我诉苦,说她孩子出现了幻听的精神疾病,想带孩子去看病,又怕吃药有副作用,所以很纠结。当时我的邻居兰大叔已拿到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我就推荐朋友先带孩子去看看。结果,兰大叔跟娘俩聊完后发现,平日里妈妈对孩子太凶,导致孩子神经紧张,妈妈随便说点什么他都认为这是在责骂自己。两母子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沟通,理解错位,彼此都很焦虑。找到问题根源后,朋友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的“幻听”随之消失。
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她说,如果朋友多一点心理学常识,就不会险些把小问题变成大毛病。学点心理学,利人利己,而报名考证是最系统的学习过程。
心病还需心来医
专家:教养方式不当是孩子心理问题之源
“青春期没有过好的人,在中年期就特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主任李玉焕告诉记者,青少年和中年人是两个心理疾病高发群体,而很多中年期的问题是在青春期埋下的隐患,父母对孩子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心理问题的根源。
案例1
爸爸站在孩子两米之外
17岁的小杰(化名)第一次来找李玉焕做治疗,是在爸爸陪伴下走进诊室的。当时,李玉焕几乎不能确定那是小杰的爸爸,“因为那个男人站在两米之外,离孩子远远的,看儿子的眼神就像在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疏离感,无疑是小杰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小杰爸爸几乎天天在外面应酬,除了往家里挣钱外,家里事情一概不管,小杰的妈妈很辛苦,要工作还要包揽一切家务,也不怎么陪伴儿子。“电子书”是小杰唯一的朋友,特别是一些具有虚幻情节的网络小说让他痴迷,他上课偷着看,下课更是看得昏天黑地,一直看到凌晨一点多累得看不动了才能入睡。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小杰渐渐不愿跟任何人说话,不想上学,对任何事都没兴趣,他对医生说,“我的人生愿望在书里都实现了。”
心理专家表示,有的青少年现实检验能力不强,容易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沉溺虚拟世界,产生这种抑郁情绪,而这与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功能减弱有直接关系。
案件2
妈妈说“把眼泪憋回去”
与小杰不同,小颖(化名)曾是大家眼中最优秀的孩子。她从小各门功课成绩好,一直是班干部,人长得也漂亮,总是被人夸、被人瞩目。但步入高中后,她渐渐不那么“拔尖”了,不仅学习成绩不再令她骄傲,自己和同学交往也出现了问题,大家不再总以她为中心,她和同学老是“说错话”,闹得不欢而散。慢慢地小颖从原来的自信满满变得总爱自我否定,她想改变现状,一切重新来过,却没有方向感,始终无法“重启人生”。紧张、焦虑几乎压垮了这个女孩。在和李玉焕倾诉时,她总是说,“妈妈对我要求很严,小时候,我的眼圈刚一红,妈妈就说‘把眼泪给我憋回去。’”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理压力往往来自家长过高的期望,打破过去的心理模式,重建新的心理预期,是小颖这类孩子必须过的一关。
“家长都希望孩子是乖乖仔、乖乖女,其实孩子在青春期适度 ‘折腾’一下也不是坏事,不然很容易在人到中年时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一些人在中老年期的生理疾病也是心理问题导致的。”李玉焕说。
并不是“谈得越久越好”
心理咨询乱象丛生
“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在面对家人、朋友的心理问题和异常情绪时,能够及时帮助调整、化解,是一件好事。”李玉焕赞成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但她也不无忧虑地表示,仅凭几个月的突击学习,背两本书,然后考出资格证就给别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样做有点不太靠谱,“如果不是较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出现了较重的精神疾病症状,就不能盲目信赖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
李玉焕介绍,专业的心理治疗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精神垃圾桶”,他们不会任由患者向自己吐苦水,而是以专业技巧从谈话中发现患者的问题根源所在,掌控调节患者的心理走向,每次的诊疗时间和程度都是有标准的,并不是“谈得越久越好”。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师每次收费平均60元,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则动辄数百元,有的甚至是医院的10倍以上,容易让人产生“价钱越高疗效越好”的误解;再加上人们担心去医院就诊会被当成“精神病人”的心理作祟,竟而纷纷选择社会机构,这就成为某些社会咨询机构敛财的利益驱动,他们往往发现客人的异常也不会向专业医院转诊,甚至夸大自己的疗效,以貌似心理支持的“你没有病”来留住客人,结果越治越糟糕。
据了解,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当这一法规正式实施后,对社会心理咨询尺度的把握就会更加明确了。
心理问题增多,催热了心理咨询市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