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岛全市完成财政教育支出247.1亿元
来源:半岛客户端 2017-02-24 08:48:00
半岛全媒体记者 娄花
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青岛市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有力促进了学有优教目标实现。2月23日,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2016年全市完成财政教育支出247.1亿元,较2015年增加13亿元。
着力保障办好教育市办实事
支持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建设。安排资金1200万元,支持改造200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大大改善了学校的用餐环境及设施,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热饭,切实解决了中小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改造。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的部署要求,市财政局加大市本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会同市教育局联合出台《青岛市教育综合奖补实施意见》,从2015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投入3亿元以上,启动第二轮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改造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集中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和“全面改薄”等问题。2016年市财政累计安排拨付资金2.1亿元,支持区(市)改造2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促进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支持政府买单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险。首次由政府买单,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经竞争性磋商,确定每生每年投保额为9.7元,自9月1日起正式起保。市、区(市)两级财政投入226万元,受益幼儿约24万人,解除了学龄前儿童家庭和幼儿园的后顾之忧。
支持中小学生开展安全应急体验活动。市、区(市)两级财政共计投入资金480万元,首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安全应急免费培训,其中:市财政安排拨付资金240万元,圆满完成教育培训体验8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急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
积极支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发展
推进学前教育实现普惠发展。顺应二孩政策带来的入园需求增加及岛城市民上好园、上公办园的愿望,及时调整政策着力点,重点面向市内三区,建立了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回购奖补政策,2016年安排拨付资金2750万元,支持三区回购幼儿园7所,扩大优质公办园资源;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定额补助标准提高到平均不低于2400元/生/年,市财政对区市实施综合奖补,进一步扩大普惠性民办园资源;建立幼儿园片区化改革奖补制度,支持优质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薄弱幼儿园经帮扶并被评为示范园后,市财政按照每所10万元标准给予优质幼儿园一次性奖励。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会同市教育部门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建立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继续实施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作业本等政策的基础上,实现了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的“一视同仁”,对民办学校按照与公办学校同样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资金。另外,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并将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统一扩大到在校寄宿生的30%,真正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五统一”。
支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实现“特色”发展
支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实现“特色”发展。安排资金700万元,重点支持国际贸易、酒店、数控等13个中高职专业联盟建设,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融合建设;安排资金200万元,支持11所中职学校与6所本科院校在14个专业领域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打通了中职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通道”;安排资金60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青岛特锐德电气公司、青特汽车公司等13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本市获得37个一等奖,金牌数量创历史之最。
创新民办教育发展支持方式。会同教育、人社等部门,陆续制定出台了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校出资人投资奖励、民办教育基本建设等新上项目贷款贴息、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养老保险同等待遇财政奖补、义务教育段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统一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贴息、奖励等多种方式,对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给予全链条政策支持,极大调动了民间资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2017年,青岛市财政将继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优先保障教育发展,着力增加对民办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重点支持保障民办教师同等待遇、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建设、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等,全面推动和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张文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