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台新政促进社会办医发展 最高奖500万
来源:青岛早报 2016-06-30 06:48:00
昨天,市卫计委就我市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社会办医、促进健康服务业和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截至2015年底,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3134个(含村卫生室),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39.94%。为解决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空间小、准入门槛高、人才瓶颈突出等问题,我市分别在放宽准入条件、优化用人环境、加大资金支持等9个方面提出了较为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社会办医占到近四成
市卫计委副主任魏仁敏介绍,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务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包括许多中高端收入人群对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和健康咨询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加上人口老龄化,我市养老资源紧张,现有的医养服务存在较大缺口。发展社会办医、医养结合、发展健康服务业是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满足市民更多的非基本医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求。”魏仁敏说,截至去年底,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3134个(含村卫生室),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39.94%。
社会办医疗机构共有医疗床位8493张,占总床位的17.5%。社会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20400人,占总人员数的24%。2015年,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服务1341.6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25.7%。提供住院服务13.5万人,占总出院人数的10.2%。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医规模、水平和服务量占比仍然较低,成规模、上水平的大医院尤其缺少。
完善医师多点执业
围绕解决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空间小、准入门槛高、人才瓶颈突出等问题,我市从鼓励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需求两个维度,在市场准入、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财税政策等设定系列突破性政策。放宽准入条件,实行“非禁即入”原则,即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向社会开放,取消了行政部门区域卫生规划等方面的限制。公开医疗资源规划情况,在规划中明确社会办医预留床位数量,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
畅通卫生技术人员在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允许医师有两个以上的执业地点,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到私立医院执业行医。社会办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安置补助、子女就学、政府特殊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同等享受政府现有各类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扶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学科建设。社会办医疗机构可参照政府办医疗机构同等条件申请扶持,依据同等条件确定支持对象,扶持有一定技术实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持续提高水平。设立社会办医政府专项奖补资金,对新获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分别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和100万元的奖励。支持不同举办主体的医疗机构进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补助政策。将健康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范围,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
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
此外,将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用地计划,扩大用地供给。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经主管部门认定的非营利性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机构,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鼓励社会资本利用 “退二进三”的厂房举办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机构。对符合规定的社会办医疗、健康养老机构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符合条件的收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政策,巩固和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推进商业保险发展。
鼓励公立医院转型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医养结合”的老年健康护理机构,鼓励公立医院(疗养院)转型,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提供医养结合型医护服务。目前,全市已有18家医院实现转型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合作,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全市已有6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2家镇街卫生院组建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将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云服务”模式向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其他各种健康服务业机构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市卫计委副主任魏仁敏就市民关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回答记者提问,他说,从7月1日凌晨零时,我市所有公立医院将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改革的范围包括青岛市辖区内的所有公立医院,也包括前几年已经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所有医院,总数为57家,其中城市范围内的公立医院32家。目前各家公立医院都在为此次改革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包括完善药品供货渠道,调整药品价格,也包括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等。
责任编辑:赵晓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