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精品舞剧《法显》今进京 6月11日12日首演
来源:青岛早报 2016-05-30 09:06:00
由青岛市文广新局出品,北京成桥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作的舞剧《法显》昨天下午在市人民会堂完成首次联排。该剧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舞台表现手法,再现了我国只身抵达印度取经回归的第一人、也是陆路去海路归的第一人、一代高僧法显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剧组今天将动身前往北京,并于6月11日、12日在中国剧院首演,7月29日、30日在青岛首演。联排之后,舞剧《法显》的主创人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他们如何以敬畏之心、严谨之心和创新之心创作这部精品舞剧。
《法显》之意义
以法显精神打造精品舞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 “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的战略构想。在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青岛被赋予“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支点城市的“双重”战略地位。舞剧《法显》2016年1月正式启动,但整部剧的策划、论证、筹备期则长达两年。
青岛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表示,《法显》是该局今年着力打造的精品剧目,这个剧不仅呼应了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也呼应了青岛的城市战略构想。史料记载,东晋僧人法显在1600多年前从古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到达天竺。在求取真经后,从斯里兰卡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回国,在海上遭遇台风,迷失航向,九死一生,机缘巧合在青岛崂山登陆,并在青岛启动《佛国记》的创作。2014年6月,青岛市文广新局成立法显及丝绸之路系列文艺作品创作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数次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法显系列文艺作品创作行动方案》,包括电影、电视文献片、舞剧、雕塑等不同艺术门类,最终经过专家评审和答辩等程序,《法显》影视作品、《法显》舞剧作品双双列入青岛市2014年度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扶持项目和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并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
李明认为,法显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其大无畏精神和不畏艰难、执着求取真谛的精神正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求法经历更凸显了中国人对理想信念永不言弃、执着追求的精神,契合了“中国梦”的理想主旨——坚持梦想,为梦想而奋斗,这也是今天以法显精神打造一部精品舞剧《法显》的意义所在。
主创人员:
“一带一路”的标志性人物
担任舞剧《法显》导演的杨凤良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导演,他曾作为张艺谋早期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了《红高粱》《菊豆》《老井》《代号美洲豹》等经典作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凤良坦承,法显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人物,其佛学贡献、文化上蕴含的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我们是怀着敬畏之心创作这部舞剧的。”
敬畏之心
大德高僧意义不言自明
杨凤良表示,在“一带一路”的历史上,史料有记载的重要人物有100多位,从周穆王到唐、宋、明、民国等时期都有,但法显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从陆上出发,从海上回归,比玄奘还早200多年,“事实上玄奘正是读了法显的《佛国记》,才产生西行取经的想法。因此,法显是大德高僧,他对佛学的贡献、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所代表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所以,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来创作这部剧。”杨凤良坦言,法显动身西行时已经62岁,历经十多年返程,回来时已经70多岁,严格来说,不太适合舞剧的形式,而舞剧很重要的一个表现手段就是要有男女双人舞,“但这在舞剧 《法显》中显然是很难实现,所以,在创作上很难,要打破很多禁忌。”经过多方研究、探讨,最终,创作组确定了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再现法显从苏门答腊岛漂泊到青岛崂山这一段历史,作为创作内容,折射法显的一生,“目前看来,这条道路是对的。我们按照起承转合来做,第一幕发端,第二幕斗争,第三幕华彩,最后圆满,严格按照舞剧结构来完成。”
严谨之心
戏剧冲突来自史料记载
杨凤良表示,从正式启动到今天,整个创作组共同的体会是,“靠以前的经验做这个舞剧不行,它极特殊,必须创新,因为它只属于法显、属于这个剧才行。”尽管时间紧、创作难度大,但杨凤良表示创作组对这个剧目很有信心。“在中国舞剧的舞台上,现在异彩纷呈,众多舞剧项目林立,但首先法显精神能立起来;同时,我们也老老实实做一个有戏剧冲突、有张力的剧。”
杨凤良说,舞剧《法显》将颠覆大家对舞剧惯常的习惯性理解,“这是一台在船上的戏,剧情严格按照史料,遵循历史记载来完成戏剧结构,没有戏说。剧情主要表现法显的精神世界,只不过我们把精神世界用舞蹈的形式来外化,这种做法国内很少。”比如,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上,法显出发的地方是苏门答腊岛,当时的船长、水手都信婆罗门教,而佛教徒被认为是 “异教徒”,“这样从法显登船就产生了矛盾;到了海上,风暴来临,需要扔掉货物减重,包括法显多年收集的佛经,法显当然不会同意;这个矛盾之后,风暴暂时平息,船长和水手们怀疑是法显这个异教徒带给大家厄运,因此决定把法显扔下海去,这样冲突就很强烈了,所以说,整个戏剧的张力完全根据历史史料完成,不是编出来的,这就有了活力。”
创新之心
传统戏剧结构引入现代舞
在昨天的联排上,舞剧《法显》在舞蹈表现上以现代舞为基础,古典和芭蕾元素相辅,法显也有多段独舞在台上展现。一个老人能否在舞台上跳舞?相信这是很多人在了解了《法显》的戏剧背景之后会产生的疑问。对此,导演杨凤良和知名编舞、雷动天下驻团艺术家刘斌给出了合理的解读。
“62岁离开长安,展开几万里的旅途,法显对自己的体能一定有清醒的认识。这可能跟他3岁出家、有长期的健康饮食习惯有关。因此,如果仅仅强调老年感,那法显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之下翻雪山、跨沙漠,完成这次求法之路的呢?因此,从《佛国记》的记载来看,他更像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健康人的体能和心态,书中没有一句是关于他身体不适的记载。”
杨凤良表示,基于以上的推断,他们让法显在舞台上跳起来,“我们要破这个‘瓶颈’,法显在舞台上不能不动,一定要跳,要用舞蹈的语汇表述法显的精神世界。我们要表现的是他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戏很先锋,是传统的古典的戏剧结构,但表现手法具有先锋意识。”因此,观众将在舞台上看到大段的现代舞,他也相信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舞蹈语汇的概念现在也在改变,只要是有用,都可以拿来用。我们用舞蹈表现的是法显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没有来由或者无厘头的表现想象的状态,这个舞蹈是围绕戏剧核心来展现的,是有根基的。”杨凤良说。
期待“生命”诞生的那一刻
刘斌解读《法显》的编舞设计理念
舞剧看的当然是舞蹈,作为当代舞坛优秀的青年编舞家,《法显》的编舞设计刘斌坦承,自己的这次创作经历是从有压力到有信心,现在还有一些紧张和期待,“就像等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刘斌表示,《法显》涉及佛教文化题材,因此在创作时就想用区别于以往的舞剧手法,尝试不同的展现方式,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选择以现代舞来展现。因为人物之间的对话,用现代舞的手段来体现还是蛮新颖的。主要是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佛教文化题材,以前也有过现代舞的表现手法,但往往只给人很空灵的感觉。而《法显》中舞蹈既有人物精神的体现,又有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结合得很完美。”刘斌说。
从创作开始到现在联排完成,刘斌自言“每一段舞蹈都挺好的”,他以生孩子作比喻,“整个过程都是在酝酿,不能说哪段特别精彩,可能最初的激动现在淡化掉了,因为看了无数遍,但是我觉得有一种精神在顶着我,我期待这个作品经过声光电的舞台包装之后的诞生,就像期待一个生命诞生的那一刻,激动、兴奋。”
赵季平领衔创作团队
舞剧《法显》聚集了强大的创作团队,除了著名导演杨凤良,担任该剧艺术总监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音乐总监是青年作曲家、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创作室创作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赵麟;著名编剧、词作家、舞蹈理论与评论家,现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的赵大鸣担任编剧;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硕士张武负责舞美设计;服装、灯光、造型、多媒体等也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人物小传——法显
法显,东晋高僧,俗姓龚,山西临汾人,3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50岁离开故乡居住长安,60岁决定西行求法,62岁(399年)由西安踏上艰辛的求法之路。他历经14寒暑,途经30个国家,行程约5万里,76岁(413年8月26日)时由水路归来,在青岛崂山登陆,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在青岛城阳完成世界名著《佛国记》初稿,同年前往南京,在道场寺翻译由他从印度、斯里兰卡带回的佛经戒律。86岁在湖北荆州辛寺圆寂。
本版撰稿 记者 许城贵 康晓欢 文广新局供图(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