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今年培训7375名"第一响应人" 可自愿报名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孙启孟   2016-05-29 13:00:00

关键词: 第一响应人 培训效果 压迫止血 心肺复苏 急救电话

     

  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意外伤害等事件,如果你或者你周围的人成为掌握了初级救护、现场判断、疏散指挥等技能的 “第一响应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生命就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今年,我市将培训1.5万名“第一响应人”列为市办实事之一,市应急办、红十字会、消防等部门开展了对交通、学校、建筑等重点行业的 “第一响应人”培训,到目前全市已开办121期“第一响应人”培训班,有7375人通过培训考核,成为我们身边的 “第一响应人”。

  第一响应人

  “第一响应人”是指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就在事发现场或能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具有快速组织、指挥协调、专业处置能力,能够指挥现场民众徒手或利用简单工具开展抢险救灾的人员。如事件现场的居民、警察、官员、消防人员、医 护 人员、志愿者等。

  志愿者争做“第一响应人”

  昨天上午,一期 “第一响应人”培训班在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部内举办,40多名来自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参加。此次培训为期2天,志愿者将接受救护理念、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消防知识等培训,最后经过考核才能毕业。

  “我好不容易争取来这次培训机会,一定要学好这些知识,遇到紧急事件,也能帮忙搭把手。”一名参加培训的志愿者说,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比如在街头遇到突然晕倒的人,很可能只知道拨打120急救电话,其他方面就不敢做了。他说,去年他就在街头遇见一起车祸,第一时间帮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看见被撞者昏迷了,只知道可能需要做急救,但因为不懂具体步骤,不敢上前施救,最后幸好一名护士路过,帮忙做了初步查看和止血等,判断人没事,然后等120急救车来接走。

  “这次培训主要是对我们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部分积极志愿者和个别考察队员开班,大家报名都很踊跃。”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说,他们有60名正式队员,已经全部掌握了 “第一响应人”的技能,并且其中14人还拥有师资资格。他们每周三的夜训,也加强了 “第一响应人”方面的训练。目前正在部分入队积极志愿者中普及“第一响应人”技能,拿到“第一响应人”培训合格证已经是加入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一响应人”培训效果初显

  说到“第一响应人”的培训效果,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已经有多次应用经历了,除了地震等大型灾害的救援,仅日常发生在身边的应用就很多。“今年3月份,我们的队员就成功处置了一起驴友受伤事件,避免了伤者的二次受伤。”李延照告诉记者,他们当时接到求助,一名女驴友在山上从五六米高的岩石上滑落下来,双脚落地,已经无法站立了。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首先会想到骨折,但接受过“第一响应人”培训的队员们却有别的判断。他们在电话中询问得知,这名伤者的脚踝、膝关节等都有知觉,并且能动,但就是无法站立起来,初步判断是腰椎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能随意搬动伤者,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轻则高位截瘫,重则危及生命。

  “我们在电话中嘱咐伤者的同伴先不要随意搬动伤者,一定等待我们和120急救人员前去处理。”李延照说,他们马上准备了硬质担架前去救援,最后顺利将伤者救下山,经过检查证实了这名伤者就是腰椎骨裂。“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救援,使用软质担架甚至背着伤者下山,肯定会造成二次伤害。”李延照告诉记者,他们队员的做法就是“第一响应人”培训的步骤,初步判断情况,指挥现场非专业救援人员如何行动。

  “第一响应人”关键时候能出手

  “其实近几年来,仅我们60名分布在全市的队员,每年都能遇到关键时刻需要‘出手’的事情,或者是路人晕倒,或者是车祸,或者是火灾等。”李延照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在第一现场就成为了救援的核心力量,除了自己能参加救援,也能在现场协助指挥其他人员展开各种需要做的工作。

  上个月,李延照和队友甄仁向就在火车北站成功处置了一起旅客晕倒的事件。“当时我们看见一名乘客蹲在地上很难受的样子,已经有警察在旁边帮忙照顾,但这名警察不知道如何处理。我们上前表明身份,征得警察同意后,帮旅客做了初步检查,发现问题比较严重,马上帮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寻求更高级的生命支持。“李延照说,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这名乘客逐渐失去意识,并且心跳减弱、减慢,伴随抽搐,生命危在旦夕,他们两人立刻做好了随时开展心肺复苏的准备,一旦乘客出现心跳骤停等情况,马上开展急救。幸运的是,120救护车在乘客心跳停止前及时赶到,开展了急救。

  “这个情况下,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很可能当乘客失去意识时,就想要开展心肺复苏,这样也是不对的。”李延照说,做心肺复苏一般是要在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情况下及时开展,若伤者有心跳和呼吸,贸然去做这些可能会加重伤情。

  学到的知识救了自己的命

  几年前,岛城一名小伙子就因为偶然参加过一次红十字救护员培训而救了自己的性命。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那次车祸发生在野外,伤者大腿上插进去一块玻璃,救援人员一时难以赶到,受伤的小伙子想起了曾经听过红十字救护专家的初级救护课,就按照当时课上专家讲的方法自己进行了处理,没有将玻璃从腿上拔出,起到了压迫止血的作用,然后在伤口的上方用领带扎住止血,又用行李垫在小腿下,起到抬高患处止血的作用,经过这样的处理后,等待救援人员赶到。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幸好小伙子懂得自救,因为这块玻璃正好插在股动脉上,如果当时把玻璃拔出来,股动脉的血就会喷涌而出,肯定会危及生命。救援人员赶到后,将小伙子带到医院进行了救治。

  “第一响应人”是初级救护升级版

  记者了解到,岛城卫生、红十字等部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普及推广急救知识,特别是汶川地震和奥运会前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为广大市民关注,市红十字会多次聘请专家通过组织培训和公益讲座等方式向市民讲授初级救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救护知识和技能的人数超过百万。但其实当时的培训和“第一响应人”的培训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因为“第一响应人”培训更加细致,更注重了实际操作以及多方面知识的普及。

  “之前的急救知识培训,其实大多起到了给大家灌输了一个急救的概念,很多参加过培训的市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仍然存在不知道如何处理或不敢上前处理的状况。”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专家王丰田说,他就接到过之前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市民打来的电话,说遇到紧急事件,但不敢去处理。

  “‘第一响应人’的培训,克服了这些问题,在急救方面,不仅是知识讲授,更注重了实际操作,让每一名参加培训的人都掌握这一套处理流程。”王丰田说,并且还增加了对实际操作的考核环节,保证培训合格的志愿者能在关键时刻“出手”。

  “我们设计的课程包括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消防理论知识、模拟灭火演练、疏散逃生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培训使“第一响应人”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正确方式开展救援。

  已培训7375名“第一响应人”

  今年,市政府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列为市办实事,计划2016年培训“第一响应人”1.5万人,持证救护员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2%,有效提高全社会突发事件防范应对水平。主要针对高危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普及避险逃生、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知识。应当接受培训的“第一响应人”对象为公安民警、机动车驾驶员、长途客运司乘人员、建筑管理人员、导游人员、大型商场相关人员、民用航空行业相关人员,电力、石化天然气从业人员,驻青高校在校大学生、市属各中学在校师生、校车驾驶员及公交司乘人员、游泳场(馆)救生人员、文化娱乐场所重要岗位安保人员,以及社区应急志愿者等。通过实施“第一响应人”培训,进一步完善我市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灾避险和现场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截至5月25日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市今年已经开办了121期 ‘第一响应人’培训班,有7375人通过培训考核,成为我们身边的‘第一响应人’。”市红十字会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戚汉飞主任告诉记者,特别是今年3月份还开展了两期“第一响应人”的师资培训班,对各区市红十字系统、医院、救援队伍志愿者等进行了师资培训,有123名志愿者成为 “第一响应人”培训师资力量。以后对“第一响应人”的培训将是一个裂变的过程,我们身边将会增加越来越多的“第一响应人”,在紧急情况下出手相助。

  市民和企业可自愿报名

  “近几年已经有市民能够主动到红十字会报名参加初级救护培训。”戚汉飞介绍,越来越多的市民知道了急救的重要性。市红十字也在积极普及初级救护和 “第一响应人”的培训,单位团体超过30人报名,可派专业师资力量去单位开培训班;市民个人报名者需等待攒够一定人数开班。希望学习初级救护知识的市民或单位可以通过拨打市红十字会电话85975999咨询报名。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孙启孟

初审编辑:于潇潇
责任编辑:李佳宁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