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隔代抚养多见 被孙辈套牢老人盼理解尊重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5-10-22 09:54:00
近日广西一起官司引发大众关注,儿子儿媳离婚后,一个不着家、一个玩失联,把两个女儿甩手丢给奶奶,不仅未向老人提供任何经济支持,还埋怨老人没照顾好孙女。56岁的杨金美既无奈又委屈,将儿子和前儿媳告上法庭,索要“带孙费”。临近重阳,记者通过走访岛城多位老人发现,其中不乏隔代抚养案例,在带孩的“苦与乐”中老人们期待子女的理解与尊重,也渴望社会上有更好的敬老氛围。
1 祖辈带孙辈
现实很常见
闽江路上的刘先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退休之后帮一对双胞胎儿子带起两个孙儿,对隔代抚养问题有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我们体谅年轻人在外面工作压力大,力所能及帮忙带孩子很正常。从情感角度上说,也应该这么做。”刘先生称隔代抚养很常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父母多会帮助子女分担抚养责任。
对于“杨金美将儿子告上法庭”的案件,刘先生说现在一些年轻人确实让他很气愤,“把父母当成了带孩子的机器,对他们的身体、情感漠不关心,尤其是把孩子丢给没有经济能力的老人就更恶劣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老人的做法有些“刚烈”,“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也有老人发牢骚,但家庭矛盾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沟通”。
谈到教育心得,刘先生称“无论隔代抚养所占比重有多大,父母角色不可缺失”。刘先生说,“我们这一代观念传统,年轻人更偏向于学习西方的教育方式,而小孩的初级教育要以快乐为主”,他们也一直在跟年轻人学习。
2 看孩子非常累
期待相互理解
家住江西路的宁先生从机关退休后,既看过外甥也带过孙子,当问及对这个案件的看法时,他说最难处理的就是感情关系问题。“隔辈亲嘛,这是血缘和家族的延续,但换个角度这也是强加给我们的事情,祖辈并没有抚养孙子的义务”。宁先生说带孩子其实是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人老以后身体、精力各个方面都大不如前。“我们理解和尊重年轻人,帮他们分担压力,但是情感是双向的,我们也需要理解和尊重”。
“老人都爱孩子,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做起来也有乐趣。但有些年轻人就说‘这可是你孙子,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这样意义就变了,一件事情如果成了负担就变了味儿。”宁先生说,从某个方面来说,老年人也是弱势群体,需要年轻人的关心和理解,然而随着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老人的需求和心声逐渐被“忽略”了。
问及抚养费的问题,大部分老人表示“都是一家人,要抚养费倒是没必要”,“只要年轻人多体谅一下父母,能自己带的时候自己带就行了。”
3 太宠太严都不行
难把握的“度”
“不能太宠,否则成了溺爱。也不能太严厉,会遭怪罪。”一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带孩子的“度”太难把握,甚至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些老人们用老法子带孙辈往往不会让年轻人满意。”刘先生说。有文章分析道,祖辈带出来的孩子往往存在胆小、任性、小气等诸多性格缺点。把孩子交给自己但又不被信任,这让很多老人陷入两难境地。
“老人是真心希望孩子好的,可是除了观念上的差距,很多老人不知道如何把握教育的度。”宁先生说,“一些是不知如何管教,一些是舍不得管教,还有的老人是不敢管教”。
4 外来“看孩大军”
融入环境的辛酸
10月20日9点,云霄路一小区空地上聚集了很多“看孩大军”,他们多是祖辈带孙辈,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外地人”。在这个老旧小区里,70%的住户是“移民”,年轻人来青岛打工、做生意,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只好把老人接过来。这些老人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家庭和社区的融入。
63岁的隋老太老家是河南的,一年前来青岛帮做生意的儿子带孙子,老伴留在老家种地、有时还得帮着大儿子带孙女。每天一日三餐和照顾孙子让她几乎没有闲暇,“累点倒不怕,主要是担心家里的老伴儿”。
“刚过来的时候生活习惯不太一样,总让媳妇生气。小区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看看电视媳妇说对孩子不好,我就带孙子出去溜达。”时间长了,因为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经历,隋太太在“看孩大军”中有了朋友,生活习惯也渐渐适应。
虽然有人说她过得“像保姆”,但她自己从来不这么觉得。“儿子媳妇管我吃穿,周末还能一起去景点转转”,在农村,“见过世面”的她还会令村里人羡慕。
现在隋太太就等着孙子三岁送幼儿园了,她就可以功成身退回老家了。“接下来大儿子该要二胎了,回家继续带孩子”。
5 学会上网发微信
带娃有了新变化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也捕捉到了一些新变化。“现在的爷爷奶奶也在年轻化,思想先进了,在教育孙辈上也能更好与他们的父母交流。”来儿子家小住的乔先生对记者说,“跟儿子儿媳打官司也是老年人的进步,之前的父母太习惯隐忍和逆来顺受,这样大众更容易忽视他们的诉求”。
科技的发展也产生了作用。自从学会上网和微信以后,乔先生经常和其他的老人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碰到孩子的小毛病还会“百度一下”,寻找教育方式的启发,也会搜些小故事讲给孩子听,有了网络的“扶助”,孩子的父母也更放心。
“当然,我也会跟其他老人交流如何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尊严。”乔先生说现在很多老人敢于跟子女沟通想法、“争取权益”,子女们大多是理解和支持的。
“我们群里还经常组织起来旅旅游,给自己放个假,心情好了带孩子更快乐”。乔先生觉得,老人们要用一种更有尊严的方式赢得尊重,以此去带动社会上更好的敬老氛围。 本报见习记者 葛欣鹏
责任编辑:徐丽丽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