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进入集中回迁期 借人口增长促高层次消费
来源:青岛日报 2015-05-25 07:26:00
随着市区老企业搬迁步伐的加快,作为传统工业区的李沧区正迎来告别大工业的阶段。
在青岛的发展历程中,李沧打着深刻的工业烙印,青钢、青汽、青石化、碱业四大工业集团是支柱企业。但是,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全新布局中,位居东部城区的李沧需要与市南、市北共同肩负起做优做美的重任。在决策层的战略视野中,李沧之于这座城市的意义,必然经历产业由“重”变“轻”的蜕变。
四大工业集团的相继搬离,意味着“搬”走近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变迁,李沧上下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企业搬迁是快变量,服务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却是慢变量。
如何通过“转、调、创”,填补工业企业外迁留下的经济缺口,实现快慢变量的平稳换挡,这是未来数年李沧需要攻克的重大课题。
“转”
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力促“集约型”发展
在城市发展的时间轴线上,区域功能重新“洗牌”,这是必然选择。
主城需要打造一些区域功能,工业企业从主城区加速转移,正是为健全城市功能作出准备。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谈到李沧发展时,要求李沧推进东、中、西三大功能区建设,加快老企业搬迁,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增强竞争力。
市委、市政府在城市未来的战略高度上,冀望这片因工业而兴的土地,在失去汽车、钢铁等命脉产业后,能够找到发展动力的转换路径。
熟悉李沧的专家这样描述此次老企业外迁:“仅从轻重工业结构看,青钢、青汽、青石化、碱业四大工业集团的比重曾达6:94。对于李沧,此次无异于釜底抽薪。”
当然,李沧并非毫无准备。这些年,李沧选择了一条以高强度投资为特征的发展路径,过去由重工业占据大盘的税收结构持续得到优化。
从统计数字看:四大工业集团税收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33%下降到2012年的7%,2012年二三产比例调整为49.1∶50.9,三产首超50%;2013年2014年二三产比例分为47.7∶52.3和36.2:63.8;2015年一季度达到35.6:64.4。
“选择高强度投资,这是必然选择、必经阶段,也是再造过程,但不是长久之计。今后数年,投资拉动包括房地产拉动,仍将是李沧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但从经济周期看,转换发展动力势在必行。”李沧区委书记李奉利分析,当前,李沧转换发展动力坚持两个方向:投资驱动“转”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
前者要坚持稳投资与扩消费“两手抓”,后者要强化空间资源集约利用理念,在提高土地和楼宇“单位效益”上下功夫。稳投资需要抓好近千亿元的617个重点项目,这是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可对冲工业外迁带来的经济振动。扩消费需要推介商圈品牌,提升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和规模,放大商贸业的价值。
而且,作为人口导入区,李沧期待在消费拉动逻辑链条上寻获空间。目前,李沧进入“两改”集中回迁期,商品房购房者也加快入住。人口机械增长有望扩大消费特别是高层次消费,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度。当然,这其中,需要服务业加快发展,与人口变数产生“同频共振”,才能转化现实的经济效益。
“调”
调大调强服务业
开发新的功能区
综观重工业基地转型,调大调强服务业,构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核心指向。
因为,从经济规律看,一个区域在经过高强度投资期后,基础设施支撑会日益强化,综合拉动效益会逐步显现。李沧经历区域能级晋级后,为服务业高速成长存储下适宜温度。
当然,李沧绕不开同城竞争的博弈,那么,如何错位发展?李沧选择的路径是:开发功能区承载和拓展产业。
李沧具有东中西条块明晰的地理特质,世园生态新区核心区、现代商贸区、交通商务区三大功能区横亘东西,在功能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上有机衔接,可为主城功能的扩张构筑起强大的腹地支撑:
东部,因世园会走出深闺,世园生态新区目标锁定安居福地、创意高地、休闲胜地;中部获得地铁机遇,推动餐饮住宿、商贸流通等产业突破瓶颈,并向楼宇经济拓展;西部,借势铁路青岛北站,未来数年将是探索重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典型片区。
“简单把铁路青岛北站视为增加一个站点,那就轻描淡写了。它应被赋予多重使命。”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生导师林坚认为,交通枢纽完全可以“转”为经济动能:
铁路青岛北站缩小了这个片区与半岛各城市的空间距离,可通过加强协作与分工,在半岛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更长远,甚至可与京津冀、长三角经济板块建立联系。
此外,李沧拥有工业基地沉淀下的“财富”,可以嫁接出与兄弟区市不同的竞争优势。
李沧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希静说,在由“重”到“轻”的谋变中,李沧不是把工业连根拔起,而是要把“优二进三”与“退二进三”结合起来腾笼换鸟:一是依托制造业发展累积的产业优势,把握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趋势,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寻获产业发展的空间;二是利用交通特别是临近空港的优势,融入全球信息产业的网络,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产业集聚。
探索已经开启,多种实践在深入:部分外迁企业选择将总部、研发、销售等环节留在李沧,实现对厂房和空间的功能转换;也有企业兼顾李沧产业规划方向,探索自主转型……
“创”——
加大引资引智力度
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今年的市“两会”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李沧要着眼于品质提升,树立起生态、宜居、高端的理念。这是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视角,完成的一次对李沧价值的全新期待。
李奉利说,这片蓄势已久的区域已具备以城市核心区的姿态强势崛起的条件。这也意味着:转型期的李沧,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宏阔蓝图徐徐展开,可以预期,随着胶州湾沿岸企业完成搬迁,腾笼换鸟取得实质突破,借助不断释放的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李沧有资本创造出全新的经济基因。
5月下旬,李沧将推出经济发展战略说明会暨楼宇经济推介会。据透露,李沧到2016年规划楼宇233.01万平方米,建设51.9万平方米,启用181.11万平方米。如此声势完全抛开了以往“谈李沧必工业、商贸”的调子。
李沧区招商局局长许德林介绍,产业服务化和载体楼宇化是一个区域向城市核心区迈进中必然面临的课题。李沧已进入这个阶段,只要有高品质的商务楼宇,就能引来“金凤凰”。
目前,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以及金融业、旅游业、科技服务业、节能环保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已是箭在弦上。李沧各经济部门以“敲开核桃”的方式,轮番上演“头脑风暴”,探讨和把脉开辟经济增量的出路。
今年春节前后,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创研负责人频繁造访李沧,青岛汽车研发基地、医药生物产业园等项目显山露水。此前,哈工海洋工程技术科技企业孵化器、恒星新媒体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在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在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吸引科研机构聚集李沧,可以增强区域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李沧区科技局局长曹义德说,目前李沧已有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365家。尤尼科技、赛瑞达、恒远科技等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企业已显出集群发展效应。同时,喵星、乾祥环保等新生力量正锋芒初露。
“四大工业集团走了,什么来了?”在这番寻寻觅觅中,李沧最难将息。但是,后发优势在全新的城市视野中蓄势待发,李沧人相信:从“后方”走向“前沿”的梦想终将照进现实。(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张华)
责任编辑:刘宇昕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