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的生存之路:书城要看孩子们的"脸色"
来源:大众网-城市信报 2014-10-21 09:33:00
大家有多久没逛过实体书店了?渐渐地,实体书店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已经走到了城市的边缘。大街小巷中的民营小书店一家接一家地消失;尚存的一些书店里,教辅书、考试书占领了“半壁江山”;人们逛书店也不都是为了买书,而是拼书单到网上购买。24小时营业的明阅岛,咖啡与阅读相结合的“不是书店”,定期举行沙龙聚会的“繁花我们”,用亲子活动吸引读者的书城……大小书店都在转型或挣扎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为生存,民营书店忙转型
昌乐路文化市场里面的图书广场曾经是一个很大规模的民营书店聚集地,很多书虫们喜欢到这里淘书,市民柳大爷回味起几年前自己在文化市场上的淘书经历,至今仍欣喜不已。
10月19日正值周末,记者也来到这个曾名噪一时的图书市场,然而记者却发现广场里不少书店基本没有顾客,整个店里冷冷清清,大多店面里摆放的书籍一眼望去都是学生教辅书和幼儿图画书。记者走进其中一家较小的门面,询问是否有售文学类书籍,这家书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基本上只做学生生意,学校附近的书店会来这里拿货,散客很少,其他种类的书籍就更没人买了,慢慢地我们也就不进货了。”
图书市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批发市场,购书的顾客大多为批量购买,直接拿货上车,很少有顾客在书店里看书。“现在生意不好做啊,只有卖学生辅导书和考试用书的还能卖得动,其他的书都不怎么好卖。现在来店里买书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买书,我也开了一家网店,实体店和网店一起做,收益还能好一点。”一位书店老板无奈地说道。
网上书店的低价格让实体书店毫无还手之力,近几年岛城的实体书店一家接一家倒闭,残存下来的几家书店也纷纷隐匿到了不起眼的地方;而在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的当下,书店经营者也只好另辟蹊径引入多种业态来实现发展。江苏路上的“繁花我们”书店每周都会举行不同的沙龙聚会活动,它更像是一个聚集了同道中人的文化沙龙;“不是书店”处在“创意100”一层的一个角落,除了卖书,还经营咖啡、创意工艺品,组织同城活动……这些小书店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岛城现有的书店中觅得了一席之地。
书城也要看孩子“脸色”
10月19日,周末的上午,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书城看书。孩子们似乎也很喜欢这种度过周末的方式,三楼儿童图书区的地面上,坐满了孩子和家长,不少家长正在给孩子们读书中的故事,三楼的收银台前也是排满了长队。不过与三楼相比,一楼大厅则冷清了不少,虽然一楼多为最新流行畅销书,但大家的阅读兴趣似乎并不大。在这些浏览书籍的人群当中,真正会购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其中一位读者赵先生表示自己来书城,只是为了给孩子挑选书籍拼成书单,以便于再到网上购买。
近几年,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书城受到的影响有多大,它们自身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对此,10月19日下午,记者咨询了当天在书城值班的李经理。在李经理看来,实体书店还是有着网络书店所没有的优势:互动性强。“我们利用自身的优势,每个周末都会举办比如互动型的亲子活动,所以儿童类书籍我们每年的销售量都呈递增状态。”
但对其他类型的书籍,李经理坦言销量并不好。李经理举例24小时营业的明阅岛就是书城做出的一次尝试。记者近日在周末和工作日多次晚上到明阅岛查看书店目前的经营情况,书店工作人员表示可能是天气渐冷的缘故,近期书店大部分时间都较冷清。不过,在逛书店的读者当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网络书店并不能完全替代实体书店的功能,很多人还是喜欢逛书店的感觉,在书香的世界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青岛大学社会学系的赵老师表示,实体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必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所。面对困境,实体书店的转型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