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居多成群居房 产权复杂保护难
来源:城市信报 2014-05-20 13:53:00
▲ 梁实秋故居的牌子崭新,故居陈旧
▲ 楼顶因为年久失修,露出了木头
破裂的墙皮、陈旧的木质楼梯、七户共用两个厕所……这就是如今位于鱼山路33号的梁实秋故居现状。记者走访市南多处名人故居发现,当年文豪居住过的地方,现在不仅已经变成普通民房,而且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的“健康 ”状况不容乐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少名人故居存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但受制于产权复杂与管理权分开等原因的影响,名人故居的保护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名人故居咋还住人
“牌子上不是写着是梁实秋故居吗,怎么到了法定节假日的时候也不对外开放?而且里面还住着人?”5月6日,特地从上海赶到青岛来参观名人故居的赵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因为酷爱现当代文学,所以赵先生对于梁实秋非常崇拜。来青岛的这几天时间里,小鱼山周围的老式建筑让他大饱眼福。他特地来到鱼山路33号,准备一睹梁实秋故居,谁知道在他走到门前一看,破败不堪的情况让他吃了一惊。透过故居的楼门,赵先生发现里面有晒着的衣服,还能看到有人在里面走动。“这算是名人故居?”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赵先生这样,冲着名人故居前来游览的人还真不在少数。在鱼山路、福山路、红岛路等几条名人故居散落的道路上,记者时常经常能看到背着背包、拿着地图的游客在名人故居前驻足,对这些建筑风格各异,又有着文学氛围的名人故居展露出极大的兴趣,但是不少人也在为只能隔着铁门远望而遗憾。
很多故居成了群居房
根据赵先生反映的情况,记者来到了鱼山路上的梁实秋故居,情况和赵先生所说的基本一致。破裂的墙皮、陈旧的木质楼梯……在楼房外面的院门上,一块大理石牌子上写着“梁实秋故居”五个大字,记者走访了十几处这样的名人故居发现,梁实秋故居的情况并非个例。除了老舍故居和康有为故居保护完好,对外开放之外,其余的不少故居现在都是民房。
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20所被青岛市政府正式挂牌保护的名人故居中,现在对外开放的只有康有为故居和老舍故居2所,其余的很多已经变成私人住宅或群居房,目前游客还无法自由参观。
鱼山路巷子口一位锻炼的市民王先生,他家就住在附近一栋老建筑里,今年已经64岁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青岛人,他告诉记者 ,这一代的建筑基本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青岛修建,粗略算下来,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有将近八九十年的历史,最长的可能已经屹立百年之久了,而在巷子深处的那座“梁实秋故居”,至少也已经有八十岁了,“小时候就经常跑过来玩,听我爷爷奶奶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这些楼房已经在了,只不过当时都住着日本人。之前,老山东大学就在这周围,附近不少这样的老楼房里都住过一些有名气的教授、学者”。
三四家共用一个厕所
在一楼尽头的左手边,一座木质的楼梯通往二楼,在楼梯的正中间,装了一个铁栅栏。栅栏半掩着,轻轻推开栅栏,沿着楼梯往上走,楼梯同样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墙皮也出现掉落的情况。记者挨个敲了一下楼内住户的门,只有紧挨着楼梯口一家打开了房门。
房间里走出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 ,记者表明了身份之后,老大爷没有透露名字。他告诉记者,自己从2000年就搬到这里住了,每个月房租是30块钱,交给房管所。在他的“家”中,记者看到,他的房间只有不到20平方米那么大,分为两个小房间,南间是厨房,一个煤气灶,一个碗筷柜和中央的一个老式炉子。厨房北面就是老人的卧室,穿过一扇门,记者看到房间里只有简单的一张单人床和一个柜子、一张书桌,这占地不大的几样加在一起,让房间显得很紧巴。
“这里的房间都这是这么小一间一间的,以前都是一户人家住的楼房,现在分给不同的人住了。就这个楼里,可能就住了六七户人了,一个房间住一户人,都是像我这样的租客。”老人说。说到在这栋楼里的平常生活,他指着自己“家”旁边的一个小房间告诉记者 ,这就是三四家一起用的厕所,从上厕所就知道居住环境怎么样了,“这栋楼里一共有两个厕所,楼下一个,楼上一个,大家平时都共用两个厕所,你说方不方便?”这位老大爷反问道。随后,记者来到了他所说的这个共用的卫生间,说是卫生间,其实就是个面积不到1平方米的便池而已,外面也没有门或者门帘。
产权复杂,名人故居保护难
近日,记者从市文物局得到一份《青岛市文物保护文件汇编》,在《汇编》最后面的一览表,记者发现,包括梁实秋故居在内,有30多处名人故居都是市级省级的保护单位。而且其中70%左右的名人故居集中在鱼山路、观象路和大学路附近。
而记者在采访几位故居中的住户时,他们对在名人故居里的生活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住在名人住过的房子里,心中或多或少多了些荣耀,但是里面的居住环境让他们有苦难言。“这些房子从外面看着好看,价格也贵了去了,但是你要是到里面一看,绝对没人愿意来住。”家住鱼山路36号大院的一位大妈这样告诉记者。她住的地方和梁实秋故居相隔不远,院子外面的牌子上写着,这里曾经是童第周、束星北、冯沅君和陆侃如四位名人的故居。
名人故居是青岛的一笔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但是以梁实秋故居为代表的一批故居,目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对此,市文化局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名人故居,他们不是不想保护,只是因为受制于产权复杂与管理权分开等原因,名人故居的保护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这些名人故居的产权非常复杂,不是一个单位想保护就能保护得了的。”这名工作人员说,“现在青岛的名人故居当中,一部分是私人所有,一部分是单位在使用,所以即便是名人故居,保护起来也很有难度。”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文物保护法》中“谁使用,谁保护”的原则,一旦这些私人、单位所有的故居需要维护了,都应该使用者自己维护。“哪怕现在住在故居里的人没有所有权,只是在里面住着,他们都有义务维护故居。但是现实情况是,部分人对于故居不愿意维护,而且就算是我们给维护、维修,他们有时也不同意。”工作人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当时王统照故居被刮倒的大树砸坏了,住在里面的人不给整修,我们去修,他竟然也不同意。”他告诉记者,现在名人故居的保护,最主要的还是要给住在里面的人做工作,而且还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除了产权是制约名人故居修复的原因之外,记者之前从市文物局了解到,由于现在实行属地管理,像小鱼山附近的梁实秋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现在由市南区文化局管理,记者多次联系市南区文化局,询问名人故居的保护情况,但是对方没有接受采访。
梁实秋与青岛
从1930年到1934年,梁实秋任教于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度过了4年的愉快生活。他把青岛比喻为“君子国”,在青岛的生活,珍藏了梁实秋与妻子程季淑最幸福的记忆,他们的小女儿文蔷也在青岛出世。夏天,每到周末 ,梁实秋和程季淑就带着孩子到海边玩。
梁实秋在青岛时曾说过:“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我是北平人,但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由此可见梁实秋对青岛的喜爱程度达到了极致。
保护名人故居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这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一句话。曾经,他以“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为喻,表示了自己看到古老建筑被毁灭时,内心的无比痛苦。名人故居是青岛的文化象征,是这座城市最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在西部老城区,它们的存在,是青岛深厚文化底蕴的明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如今这些故居的状况令人担忧。近期,记者将走访一些名人故居,探访它们的现状。如果你也关注青岛名人故居,有独到见解和看法,可以拨打80889426与我们一起交流。 文/图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