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举办2014年首次海葬 外地逝者超三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孟达 2014-04-20 09:12:00
逝者亲属抛洒鲜花,向亲人作最后告别。
工作人员帮助siraub安放他岳父的骨灰准备葬入海底。
4月19日,青岛市举办2014年首次海葬,739位逝者的骨灰随船从八大峡码头起航,在花瓣的簇拥下和低鸣的哀乐中葬入大海。记者了解到 ,本次海葬约有2600人参加,其中有来自外省市地区的251位逝者来青海葬,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历届海葬规模最大一次
4月19日,在八大峡码头,哀乐低回,祭文荡肠,汽笛长鸣。这是青岛市2014年首次海葬公祭现场。
上午8点整,约2600名家属怀抱亲人的骨灰盒,手提盛满白色菊花的花篮在码头有序列队。在低沉的哀乐中,主持人宣读了海葬祭文,举行了集体公祭仪式,行默哀礼后,家属分5批次依次登船,在鸣礼炮9响后,8艘海葬船首批起航。
记者看到,当天海上的天气有些阴沉,而船上的家属们也大多沉默不语,有些不断地抚摸着手中的骨灰坛,有些甚至已经开始低声抽泣。在海上航行约20分钟后,到达了指定的海葬区域。家属们有序地将手中的骨灰坛放到制定的钢架上 ,在《葬礼进行曲》中,工作人员将骨灰坛先后沉入海中,家属将手中的花瓣撒向大海,面向大海集体三鞠躬,向亲人作最后告别。
据了解,本次海葬是青岛市自1991年开始实行海葬以来第69次海葬,约2600人参加,骨灰撒海739具,分5批次40船进行,是历次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按照青岛市有关政策规定,本市市民海葬实行免费。
六分之一选用环保骨灰坛
“从去年开始,海葬采用了这种新型的莲花形骨灰坛,由一种可降解特殊的粉、泥、砂等材料制成,遇水一段时间后就可降解融化。”市殡葬管理所殡仪服务科科长王宏志向记者介绍。
“今年春季海葬选用这种环保骨灰坛的挺多的,大约有100多位逝者都是用这种坛子葬入大海的。”王宏志介绍,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用环保骨灰坛。据了解,今年有约六分之一的逝者都是在莲花骨灰坛的庇护下,魂归大海的。
记者看到,这种骨灰坛每6个放在一起,利用专用的钢架设备将其沉入海底。“利用骨灰坛进行骨灰撒海,我们是看不见逝者的骨灰,比直接撒骨灰的方法,显得更肃穆一些,骨灰坛沉进海底,有种让逝者安睡的感觉。”参加爷爷海葬仪式的小李说道。
济南77具骨灰来青海葬
随着海葬影响力的扩大,加之现在当前墓地费用偏高,文明环保的海葬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从1991年起,青岛实施第一次海葬至今已有9203具骨灰撒入大海,参加群众约4万人。
19日,记者从市殡葬管理所获悉,本次岛城春季海葬吸引了来自外省市地区的700多位家属,来到青岛为251位逝者举行海葬,外地逝者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 ,济南、淄博两地的参加人数远远超过往年。当天,记者在随行船只上还见到了不少来自潍坊、河北等周边省市地区的家属。
“今年在济南和淄博都加大了海葬宣传力度,像在济南,上次来青岛参加海葬的只有23具,而这次却有77具。”本次海葬的相关负责人孙永林介绍,按照青岛市有关政策规定,岛城市民海葬实行免费,外地市民海葬费用为500元,亲属可有4人上船进行祭扫。而记者了解到,济南市政府对于本市参加海葬的市民给予500元的费用补贴。
“我们兄弟姐妹4个人,加上我的母亲,分别是从新疆、北京、上海三个不同的地方来到青岛为父亲举行海葬的。”在海葬的船只上,泣不成声的王艺萍告诉记者,她的祖籍是山东菏泽,但是在新疆出生长大,现在去了上海。而她的二姐王玲玲在河北,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新疆生活。“我爸爸叫王奎元,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后来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西部。”王艺萍告诉记者,海葬也是父亲的遗愿,“我们也想让他回老家山东看一看,所以选择青岛作为海葬的城市。”
■特写
海葬队伍里,老外最显眼
在随行的船只上,一个白皮肤高鼻梁的外国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也是第一次在海葬的船上看到有外国人,这也说明我们青岛海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市殡葬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说道。
记者上前和这名老外交谈后得知,这位名叫Siraub的先生今年 34岁了,来自匈牙利,现在在英国工作。在英国时,认识了中国女孩维维,因为具有相同的生活观念,俩人就结婚了。而这次,他来青岛是参加岳父的海葬仪式。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青岛,青岛的海的确很美。而长眠在青岛的大海中,正是我岳父生前的遗愿。”Siraub告诉记者,他也非常认同海葬的方式,为了完成岳父的遗愿,他和妻子特意从英国飞到青岛,和岳母一起送岳父最后一程。
而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是Siraub第二次参加亲人的海葬了。“我的爸爸也是海葬,我们将他葬在匈牙利的海中。”Siraub说,逝者能够安息在大海中 ,是一种先进的思想,而且比较环保,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提倡海葬。
Siraub的岳母甘女士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我丈夫曾经到青岛出差,他当时就爱上了青岛的大海,后来他跟我讲,去世后要葬在青岛的海里,我们也是为了完成他的梦想。”今年60岁的甘女士说。
“我们是外地来海葬的,很多流程不懂,但是向老师对我们非常耐心。”甘女士还特别嘱咐记者有机会要替她感谢殡仪管理所的一位向老师。“希望岳父能够安息,保佑他幸福。”Siraub告诉记者。
文/记者 朱薪雨
图/记者 孟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责任编辑:蒋甜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