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高考改革征求意见 科目将一门两考取消百分制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3-12-06 08:18:00

关键词: 高考;改革;征求意见

  今后的高考将怎么考?昨天,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向考生和家长描绘了我国高考的改革方向:今后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新文件已制定即将印发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刘利民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刘利民透露,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部已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即将印发,在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不断减少特长招生、大力推进均衡发展,实行学区化办学等方面对各地提出明确要求。“择校问题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相对来讲比较突出,我们拟专门就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入学工作提出指导。”他说,此外还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对新改革思路很期待

  2011年我省就已经推行文理不分科,首届毕业生将在2014年参加高考,今年省招考院已经公布了2014年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模式,尽管在高中阶段授课时禁止高中学校文理分科,但高考依然分为文倾和理倾,其中文倾考生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和地理;理倾考生考试科目则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和生物,不管是文倾还是理倾的考试科目都与文理分科前的一致,因为我省目前的文理不分科被质疑是“两层皮”。

  一名高中校长告诉记者,如果学校完全按照省里的规定授课,肯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很多学校在推行文理不分科时都进行了变通,毕竟高考指挥棒在那里,现有的教材也没有变化。该校长表示刘利民副部长描绘的高考改革思路值得期待,他认为文理不分科的基础是减少考试科目,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果不减少科目,学生的负担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该校长表示,“一门一清”、“考试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一门课可考两次取最高成绩”这都是目前欧美国家常用的高考考试方式,比如美国高考SAT、ACT、英国高考A-LEVEL等,成绩都是以等级出现,考生可以自选考试科目,也可以一年考多次。不过,该校长也坦言,中国高考考生众多,与国外高考不尽相同,特别是国外高校有着完全的招生自主权,因此如果考试降低难度、等级呈现考试成绩会出现区分度不高的问题,这将不利于高校选拔学生。

  高考成绩将以等级呈现

  针对《决定》提出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刘利民说,今后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学生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 “一次考三年”的压力。“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他说。

  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民众对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客观真实的质疑不绝于耳。刘利民说,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信息公示等诚信机制,确保材料真实可靠。

  他还强调,国家要改革统一高考,改革的重要基础就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减招特长生有利公平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的招生比例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艺术、体育类特长生每班不超过2人。同时市教育局为艺体特长生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考生需要提供由教育部门主办的比赛或者考级证明。有教育界人士表示,目前公办初中学校大都以电脑派位、整体调拨等方式划片招生,而艺体特长生则是可以跳出“划片”限制的途径,这导致了很多学生为选择一所好的初中学校去学特长、考级,而部分学校也将艺体生选拔变成了“掐尖”录取,减少特长招生后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均衡发展 学生减负 教师轮岗”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谈基础教育领域改革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面向全国基础教育系统做了题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网络公开课。

  5日,记者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减负、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采访了刘利民。 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记者: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很多问题都与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关,教育部将如何推动这方面的改革破解这个难题?

  刘利民: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不均衡。今后的改革,就是要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制,坚持普惠性,兜住底,保障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体现倾斜性,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要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性,缩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目前,我国东、中、西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也给我们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不平衡。教育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制定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这个意见已报国务院同意,将于近期印发。将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用3到5年的时间,使这些地区的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满足基本办学条件。保证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也要办好必要的教学点。

  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造成了大班额现象的出现,破除这一现象,下一步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的流动、人口出生和学龄儿童变化等情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办学资源,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要加强新建住宅区的配套学校建设,对教育资源比较好的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要扩大资源的辐射,合理分流学生,对于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学校,要限制其招生的人数。 引导家长支持减负

  记者:学生减负喊了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源在哪里?

  刘利民: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减负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深刻指出了减负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不标本兼治,不综合施策,很难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必须把时间、空间、健康还给学生。

  教育部此前研究制订了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已经二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又进一步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改领导小组成员和教育咨询委员会义务教育组、素质教育组专家的意见,拟择期印发。

  要减负,各地要积极开展家访活动,关注每一个家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动员广大家长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减负工作。引导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性择校,不要盲目地报班,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未来,教育部还将组织减负十条督察巡视,在部署各省对各市县进行督察巡视的基础上,对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举报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省份进行督察巡视,重点检查减负“十条”落实情况。 把教师变成“系统人”

  记者:决定中提出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在未来对校长和教师的管理提出哪些新要求?

  刘利民: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

  决定提出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就是要求我们要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对此,应合理配制教师资源,启动统一城(镇)乡的教师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和教学点予以倾斜,这个政策正在扩大试点。同时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

  农村学校留不住人,待遇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要实施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今年国家已对连片困难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实行了工资倾斜政策,设立了专项的资金给生活补助。

  好的校长教师可以流动起来,逐渐提升教学质量,这不是削峰填谷,是保峰填谷。就是说,好的学校我们不能由于他们的流动,而降低水平,还要在职称上对农村学校给予倾斜。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改革教师职业的从属。要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交流意见和配套工作措施。力争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的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制,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据新华社

    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3-12/06/content_10158493.htm

初审编辑:赵永刚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