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老碉堡苦盼把命保:青岛碉堡多源自日军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2-12-08 08:42:00
费三元
▲401医院东南角附近的碉堡由花岗岩砌成,机枪口全部被堵死。如今,已成为街边一景。▲二浴附近靠近太平角公园的碉堡,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近海区域的碉堡。
▲登州路与大学路交会处附近的碉堡,已经与外墙砌合在一起,从下面走过看不出来是一座碉堡。 ▲湖南路与明水路交会处的碉堡已经被完全砌死,外墙比碉堡还高,即便仔细寻找都难以发现。 ▲湖南路与安徽路交会处的主碉堡,位于榉园学校内,学校的保安与老师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座碉堡。 ▲龙口路与广西路交会处的碉堡,即便过去了 60多年,外墙依然损坏较少,可见建筑质量之高。▲从高处俯瞰香港路小学北侧的碉堡,上面堆放着杂物。
半岛都市报12月7日讯(记者 王猛) 12月6日,本报刊发了《枪眼窗、厚石墙,一家五代住炮楼》一文后,在岛城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许多“老青岛”纷纷致电本报,告诉记者他们身边潜伏着的或德国或日本修建的老碉堡,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专门进行保护,这些碉堡有的已经与周边街道上的建筑“融为一体”,有的则隐藏在山林之间破损不堪,记者费尽全力,也仅仅找到了八处。12月6日,记者来到了广西路与龙口路西北角,此处的小碉堡已经被埋起来了,另一处大碉堡也仅仅比墙头高出20厘米,头顶长满了杂草。在登州路与大学路交会处附近的碉堡,已经与周围建筑没有区别,从马路上看以为是一面墙,而在碉堡的顶部,则杂乱地堆放着废弃物。
而在湖南路与安徽路交会处、位于青岛榉园学校内的主碉堡,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学校的老师竟然不知道学校墙角处的水泥房子就是日军侵华时修建的碉堡,更别提学校的孩子们会知道了。
“这些都是文物,可以说是无价的。”史学家鲁海教授告诉记者,青岛由于在中国近代史上独特的地位,德国日本先后占领青岛,为将其建成在远东的军事基地,修建了大量的堡垒、炮台、兵营以及地下工事、碉堡等等,总数有一百多个。青岛的碉堡粗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所修建的;第二种是1941年之前,日军在当时的青岛郊区修建的花岗岩碉堡;第三种为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军在青岛沿海一线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碉堡,这几种碉堡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目前青岛存留的多为日军修建的碉堡。
“这些碉堡可以算是一处比较完整的战场遗迹,是一段历史,有的地方只要稍加整理就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它们都是城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青岛文化的一部分。”鲁海说。
前海碉堡
二浴附近靠近太平角公园的碉堡,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近海区域的碉堡,“老青岛 ”对于它再熟悉不过了,但许多外地人却将它当做一个简易的房子。
12月6日,记者来到二浴,仔细打量一番 ,发现与其他碉堡不同,它有四个窗户,好像一个蘑菇一样,建在倾斜的土坡上,大约2.5米高,直径在四五米。具有碉堡和观测预警两大功能。
据鲁教授介绍:“碉堡很少建在沙滩上或者紧靠大海的,因为它的防御能力相较在陆地上会大打折扣。如果盟军的军舰在海上远距离炮轰,那么靠海的碉堡会全部被炸毁,日本修建这些碉堡的目的不是防止敌人登陆,而是让在敌人登陆时和登陆后无法继续前进,这样才发挥出碉堡的作用。
401医院附近碉堡
12月7日,记者来到了401医院,在东南角附近看到了射击孔已经被全部封死的碉堡,这处碉堡高和直径大约都在4米左右,由花岗岩砌成,相较于钢筋混凝土的碉堡来说脆弱一些。
“现在的401医院,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日军的陆军医院,为了保护伤员,特在此处修建了诸多的碉堡来保护,目前它周围还有一个碉堡。”鲁海说,一般来说,在重要的防御区域,日军都会在四个角上设置碉堡,相互配合实现防御目的。“在当时,浮山所都算郊区了,而崂山在抗日战争时活跃着游击队,主要是青岛保安总队,这些碉堡的主要防御对象就是青岛保安总队,而这些花岗岩结构的碉堡已经足够应对游击队的进攻。”
青岛碉堡身世
作为被德国与日本侵占过的城市,青岛存留着大量的战争遗迹,碉堡在防御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占领青岛后,修建了百余个各式碉堡,虽然大部分在抗日战争中被摧毁,但依然有很多碉堡隐藏在市区内。
青岛碉堡多源自日军
在青岛修建碉堡,起初是德国人所为,然而,自日本侵占青岛之后,就开始大肆修建碉堡,全面侵华时,日本对碉堡的倚赖性就更强了。
1941年,由于青岛抗日游击队(后改为青岛保安总队)威胁越来越大,日军开始大肆修建碉堡与战壕,企图把青岛保安总队挡在青岛之外。在1941年7月前后,以现在的板桥坊(当时俗称“卡子门”)为起点,向东一直到山东头设置了全长16公里左右,4米深、5米宽的大沟,然后在大沟上面每隔几百米建一个碉堡,全线共12个碉堡。鲁海说,这些碉堡的存在使得板桥坊、西大村、李村与山东头都成为了“卡子门”,我们从抗日电视剧中看到的敌后工作者出入城需要经过盘查、搜身,在当时也确实是这样。
拆更衣室木板修碉堡
鲁海教授回忆,在1945年1月份前后,美国飞机已经陆续在青岛上方出现,还会不定期投放炸弹轰炸胶济线。为了进一步巩固青岛的防御力量,日军开始在青岛的前海一线修建防御设施,主要为防空洞、水池、沙池等防空设施以及碉堡,防止盟军在青岛登陆。
“当时我13岁,仅亲眼看到的新建碉堡足有 50个,粗略估计的话当时新建了100个以上的碉堡。”与401医院附近的两个花岗岩碉堡相比,新建的碉堡着眼于防御盟军,所以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日军在建这些碉堡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一个是他们使用的钢筋,最粗的能达到成年人的手腕那么粗,另一个是他们用的壳子板垒的跟小山一样高。“1945年前后,青岛已经出现物资匮乏的情况,尤其是粮食与铜、铁,十分匮乏。”鲁海教授所说的钢筋,部分来自于当年德国侵占胶州湾时架设的大炮,这些大炮被拉到青岛原来的钢铁厂冶炼成钢筋,而壳子板(钢筋混凝土浇筑之前所使用的木板),部分来自于第一海水浴场的更衣室,当时的更衣室因为是木板拼合的,在修建碉堡时被拆卸一空。
碉堡分布十分科学
很多军事迷都知道,碉堡很少有孤立存在的,一般都成对称分布或者品字形分布,这样才能防止被偷袭炸毁,日军在修建前海碉堡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以广西路与龙口路交会处、安徽路、湖南路与明水路交会处为例,这两个地方的碉堡原来都是有三个碉堡,分一大两小,可见每一个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种碉堡与日军在当时的陆军医院设置的碉堡相比,防御性和目的性都更强。
“如果粗略地看的话,日军修建的碉堡分布还是十分科学的,我们不能拿现在和过去比,当时的青岛比较小,日军的碉堡全部分布在主要路口,例如大学路、红岛路、莱芜一路和登州路路口的碉堡、广西路与龙口路、安徽路与湖南路、中山路与湖南路,这些碉堡群之间也能协同作战,一直延伸到台西,如果当时日军没投降的话,盟军登陆时肯定会有很大阻力。”鲁海说,日军当时设想的很好,但是战争的变化太快,这些碉堡大部分还没建好或者开始使用,日本就投降了,这些碉堡从而闲置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