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六十年辉煌巨变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黄伟 2009-07-21 09:23:00
费三元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岛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三大使命,实现了港口发展的飞跃。六十年时间,港口吞吐量从解放时1949年的72万吨增长为改革开放初期的2000多万吨,去年达到3亿多吨,跃居世界大港前七强。集装箱吞吐量从无到有,去年达到1000多万标准箱,跃居世界集装箱大港前十强,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港口资产由不足1.8亿元裂变增值到217亿元。“十五”以来,完成吞吐量15.06亿吨,创造了1961亿元的海关入库收入来源,上缴国家各种税费114.7亿元,其中上缴青岛市税金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2008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5580万元。
60年辉煌历程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青岛港仅有6座码头,年吞吐量仅有72万吨,今天,青岛港已经拥有18座码头、69个泊位,年吞吐量已超过3亿吨,青岛港已经发展成为从一个支线喂给港到现在的干线枢纽港。正是这六十年来,青岛港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青岛港是个支线小港,靠国家计划分拨任务过日子,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岛港人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尽早地融入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这也为今天青岛港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岛港就准确分析把握国际、国内航运市场和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确立了集中力量发展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五大核心业务的发展方向和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方向。青岛港的这两大方向成为新世纪沿海主要港口的建设发展方向。目前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实现了青岛港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港根据港口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资源集中整合,实现了港区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特别是“十五”以来,在港口通过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快速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介绍常德传坚持科学发展观,带领广大员工深入开展“管理挖潜”活动,向创新、管理、练兵要能力、要效率,积极开展大练兵、“练绝活儿”活动,全力打造“平安福港、效率快港、实力强港”。
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八次打破世界纪录,铁矿石装卸“孙波效率”十次打破世界纪录,开启青岛港生产效率“秒的时代”。用1亿吨的能力先后干出了1.2亿吨、1.4亿吨、1.6亿吨、1.8亿吨、2.24亿吨、2.65亿吨、3亿吨的吞吐量;集装箱用225万标准箱的能力干出了300万、400万、500万、600万、770万、946万、1002万标准箱,创造了具有特殊含义的“1>2”发展奇迹,即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创出了两个青岛港的业绩,相当于挖潜再造了一个亿吨大港,用占全国港口1.8%的码头泊位干出了6.9%的吞吐量,实现了“建码头发展,不建码头管理挖潜照样发展”,走出了一条节约型、内涵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2008年青岛港完成港口吞吐量30029万吨,同比增长13.3%,居世界大港第七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02.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6%,居世界大港第十位。今年1~5月份,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青岛港完成港口吞吐量13116.6万吨,同比增长4.9%,完成集装箱421.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4%。
青岛港不仅高度重视港口吞吐量和经济效益等预期性指标,而且高度重视安全、节能和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十五”以来,港口年吞吐量增长了近三倍,综合能源单耗下降了29.7%,年均降低4.1%。
在打造青岛港内部竞争力的同时,青岛港还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强港之路:强强联合、共赢发展,打造了港口发展新优势。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青岛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强强联合,共赢发展”,内引外联,成立了20家合资企业,已有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青岛港。其中2003年7月21日,与世界第一大航运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当时世界第二大航运公司英国铁行集团、中国最大航运公司中远集团,三国四方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签约,共同出资8.87亿美元,打造了世界级集装箱码头公司,在国际航运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今年1月,青岛市总投资规模最大、投资14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得到国家批准,“三国四方”扩大为“三国五方”。目前,资金已经到位,6月29日将正式开业运营。青岛口岸已形成以青岛港集团为主体、强大统一的港口联盟。
2007年7月23日,青岛港与冰岛EIMSKIP在冰岛总统府隆重签约,合作经营中国最大的单体冷库青岛港前湾新港区5.5万吨新建冷库,联手打造亚洲最大的冷藏物流中心。
而2005年12月,与威海港共同投资成立了“威海青威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2007年与日照港共同投资成立了“日照日青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分别与威海港、日照港共同经营两港的集装箱码头,则实现了青岛港发展从青岛向外地扩张,合资合作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
今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给港口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青岛港积极与船东、货主、兄弟港口抱团取暖、共克时艰,与日照港、烟台港两个亿吨大港签署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赢发展。牵头开通内支线,既增加了港口运量,又降低了货主的成本。积极寻求与世界著名大船公司、大货主合资合作,把资源变成财富、变成货源,增强青岛港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发展后劲。
青岛港模式
“青岛港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成功地创造并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这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袁宝华对青岛港发展成绩的总结,也是对青岛港的一次高度评价。
六十年的发展实践,特别是近20年来的发展,浓缩成“青岛港模式”这五个字,这是对青岛港最高的褒奖,凝结了青岛港人的心血和智慧。
2007年7月15日,中宣部、全国总工会、交通部、山东省委、青岛市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高层研讨会”,对青岛港的科学发展模式进行了研讨。大家一致评价:“青岛港成功地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
何为青岛港模式?青岛港模式是青岛港决策者既积极吸纳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又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既面向世界,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又立足现实,一切从青岛港、从国有企业的实际出发,博采古今中外管理之长,实现政治力、文化力、经济力的有机结合,凝结成具有青岛港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
专家们经过深入的调研,对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总结出了十条基本经验:第一,确定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港口持续发展动力;第二,建设“四好”领导班子,为港口发展提供有利的组织保证;第三、坚持战略思维、科学决策,引领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第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港口,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五,坚持科学务实的人才观,为企业发展提供第一资源;第六,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第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港口,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发展;第八,培育特色文化,塑造企业灵魂;第九,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构建亲情和谐港口;第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近二十多年来,青岛港确立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青岛港自己的事情办得更好”的发展思路;“对国家的贡献要越来越大,港口发展后劲要越来越强,职工生活质量要越来越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越搞越好”的核心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发展与造福,决策与风气,承诺与责任,信念与求实,班子与队伍”六大关系,根据国际航运业发展趋势,先后组织实施了青岛港的四大发展战略,即实施夯基战略、做好青岛港,实施超前战略、做大青岛港,实施中心战略、做强青岛港,实施创新战略、做久青岛港,同时进行了青岛港核心业务结构、市场结构、港口能力结构、生产布局结构大调整,保持了青岛港的又好又快发展,使青岛港由一个吞吐量只有两千多万吨的普通港口发展成为年吞吐量超过3亿吨的世界第七大港。
同时,青岛港坚持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亲情和谐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码头工人的巨变
“野蛮”、“粗俗”曾经是码头工人的代名词,手钩、扁担和柳条框子曾经是码头工人的最主要的作业工具。码头工人曾经是一个最被人看不起,最不愿意从事的行业。而今天,码头工人许振超成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成为金牌工人,农民工成为港口的主人,在码头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青岛港。
金牌工人许振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农民工徐万年、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皮进军、全国优秀青年技师邵泽山……一个个闪亮的模范式人物不断从青岛港走出。这对于青岛港而言并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常年坚持的结果。
青岛港提出并始终坚持“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德才兼备”的育人观,“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的选人观,“以能力论英雄、谁干得好就叫谁干”的用人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港。
在这一用人观的指导下,青岛港持续开展“创建学习型港口,争做知识型员工”岗位“五学”活动(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使青岛港成为人才辈出的大学校。
“凡在青岛港工作的,无论原先是种地的、扛包的,还是院校的、军营的,人人都大有作为。”成为青岛港人才的一个真实写照,目前,9500多名农民工在青岛港生活上受关心、工作上受重用,同工同酬,带薪休假。已有258人入了党,1627人入了团,540人担任了班长,34人担任了队长,1人担任了副经理。
员工队伍结构由十几年前全港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变为以5000多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6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76%的技术工人都成为了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
面对港口生产一线主力由城市工为主转变为以农民工为主的新形势,提出推动农民工加快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即由短期务工向扎根海港转变、由挣钱吃饭向爱岗敬业转变、由普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转变,并实施了选拔优秀农民工转为合同制工人的新用工制度。
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坚持不下岗、不降薪,已转岗分流1750多人,包括9500多名农民工兄弟在内的24000多名职工没有一人下岗,而且还新招7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扩大就业。不仅保岗位,而且保收入,1~5月份集团人均收入同比增长3.7%,农民工收入同比增长14.5%。
青岛港用发展的方式、市场化的用人方式、“共和国长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了码头工人的形象,赢得了今天码头工人的地位。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