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社会

"孝老模范"带妈妈来青上学 青农大最小新生15岁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张同顺   2014-08-18 10:21:00

关键词: 妈妈;泰西中学;生源质量;统帅;上学

  近日,驻青各高校的本专科招生工作基本结束,8月30日起,驻青各高校就开始步入新生开学时间,驻青七高校3万余新生即将在美丽的青岛聚首。记者16日采访得知,随着青岛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和驻青高校办学实力的提升,多数高校录取线超去年水平,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品学兼优的新生来青岛上学。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圆梦石油大学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今年录取的新生中,毕业于肥城市泰西中学、获得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的全国最受关注少年于统帅,以639分的高考成绩顺利被石油大石油工程专业录取。

  记者采访到,1996年于统帅出生在肥城市边院镇张庄村。母亲在他未出生时就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因患腰椎间盘突出和关节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常年在外打零工,于统帅自小挑起了照料母亲的重任。刚学做饭时,于统帅的个头还不如灶台高。上学后,于统帅却在干着由大人们承担的繁重农活和家务活,收玉米、割麦子、施肥、除草等等。为帮妈妈康复,于统帅自学按摩,每天晚上坚持为妈妈按摩1小时,几年来从未间断。

  2011年,于统帅以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肥城市泰西中学。“我不能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毅然踏上带着母亲的求学路,在学校旁边租住了一间不足10平米的又破又矮的小房子,一面上学,一面照顾母亲。每天凌晨4:00起床,烧水、煮饭、扫地,服侍妈妈起床、洗脸、吃饭,然后自己匆忙吃上几口,小跑着奔向学校。在校,每天7个班空、70分钟,抓紧每一分钟读书学习;中午、晚上做饭时,坐在锅边,手捧课本。夜深,给母亲铺床、洗脚、按摩,等母亲睡着,再写作业,一直忙到深夜,天天如此。

  十几年来,于统帅始终用挚爱呵护着母亲,在默默撑起家庭重担的同时,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谈起清贫的生活,于统帅一脸乐观:“我觉得家境不好不算什么,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努力去创造。”于统帅带着母亲求学的事迹曾被媒体广泛报道,于统帅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接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录取通知书,于统帅一家都很高兴。于统帅表示 ,他之前来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校依山傍海,气候宜人,适合读书学习。于统帅还规划好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要像读高中时一样带着妈妈去上学,到学校旁边租个房子,近一点,方便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妈妈。”

  记者从石油大学相关部门获悉,学校将为于统帅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以解除其上学的后顾之忧。

  青岛农业大学今年最小新生15岁

  8月16日,记者从青岛农业大学获悉,该校2014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录取工作完成录取任务。今年学校面向全国29省(市、区)最终录取7396人,其中本科7186人;专科210人。录取新生中,男生3281人,女生4115人;年龄最大25周岁,最小15周岁。

  据介绍,按照以往生源形势变化规律看,学校每年的生源质量都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常情况下今年应该为“小年”。而随着录取工作的进展,青农大各类别批次录取线均超过预测情况。普通本科省内文科最低录取分超分数线42分,较去年提高1153个位次;理科最低录取分超分数线49分,较去年上升6370个位次。文科最高分598分,超过一批本科线19分,理科最高分623分,超过一批本科线51分。春季高考本科首次省内招生,8个大类中有7个第一志愿全部完成计划,其中5个最低录取分数超分数线60分以上,最高分超分数线156分。

  ■分析

  五大原因吸引优秀学生来青

  记者了解到,现在已是8月中旬,驻青各高校暑假时间已经过了一半多。8月30日起,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新生开学,驻青各高校随后都将进入开学时间。

  记者采访发现,诸如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驻青高校录取线超去年水平,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品学兼优的新生来青岛上学。青岛农业大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分析,近年来,驻青高校的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的原因,除了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严格维护公平公正,确保考生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和咨询服务外。

  在对考生及家长“报考驻青高校”的了解中还可以看出更多重要的原因。一是驻青高校地处东部沿海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旅游胜地青岛市,地域环境优良;二是驻青高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三是学校学科专业较为齐全,学生选择空间大,同时实行学分制及双专业学位辅修制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四是各高校教学科研平台先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五是学风优良,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本报记者张同顺 实习生 吕慧敏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