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根植乡村旅游
来源:齐鲁晚报 2015-02-27 08:43:00
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赶庙会、迎财神、舞龙灯、品美食……春节期间,铺天盖地的民俗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吸人眼球的新看点,点燃了全省旅游“冬天里的一把火”。而乡村旅游旺盛的人气,又给春节民俗文化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春节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推进,对今后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有益启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为背景,利用城乡差异来设计产品的一种旅游形式。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春节是展示民俗文化最集中的时期,而乡村无疑成为保存传统民俗最完整的地方。把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可以让传统年味更为浓郁,使年节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皮影戏、木偶戏、拉洋片、戏猴杂耍等这些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甚至在老一辈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市井元素,却是久居都市的现代人记忆中保留而在生活中缺失的。
对于日渐远离传统的城市居民来说,通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夸张化表演形式营造的新奇热闹、喜庆活跃的年节氛围才是“活”着的年俗文化。也许只是某个生动的表演,或是某个小丑的扮相,或是某个杂耍的瞬间,或是某种风味的小吃却能勾起一抹深藏多年的乡愁。
春节期间,沂南县自大年初一起,“2015红石寨·竹泉村新春祈福庙会”拉开帷幕,齐王迎宾、周姑子戏、舞龙舞狮、戏猴杂耍、踩高跷、扭秧歌、皮影戏、木偶戏、拉洋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市井民俗演出,吸引了8万多人次参与,游客在享受着吃喝玩乐全方位体验之余,更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当前,我省乡村旅游正处在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进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是推进我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强力推进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存,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用民俗文化来丰富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内涵,形成旅游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补、互兴发展的新格局。
春节期间,乡村旅游精彩纷呈,在倍感欣慰的同时,更加期盼将这些引爆乡村旅游的民俗活动定格、固化和延伸,开发形成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要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打造高端乡村旅游产品。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文化品牌,我省集中打造了胶东人家、沂蒙人家、水浒人家、运河人家、黄河人家等十大乡村旅游品牌。“十大品牌”文化各不相同,通过深入挖掘“十大品牌”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差异化的创意元素,打造差异化的品牌示范点,让每一“家”都有不同的看点、亮点,然后作为品牌建设的样本,开展系统的品牌推广工作,让“十大品牌”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
春节期间,梁山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节庆品牌优势,重点培育杏花村酒文化体验馆、水浒古村落、黄河温泉度假区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梁山特色的“水浒人家”乡村旅游品牌,重点推出“古典名著游”、“水浒民俗风情游”、“水浒古村落体验游”、“马营湿地乡村田园风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活动现场人山人海,充满着欢声笑语,一片浓郁的喜庆节日景象。
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赖以生存的厚土,如果将春节期间展示的民俗文化加以延伸,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一等节日乃至二十四节气等,这些原生态的带着朴实乡土气息的村野文化资源,都可为乡村旅游所利用,开发成为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文化精品
□季将
推进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健康发展
当前我省乡村旅游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将文化软实力渗透到旅游的脉搏。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组织人员深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并将民俗文化组成要素纳入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依托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重点投入奖励性引导资金。同时,帮助加强宣传推介,依托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宣传当地特色民俗活动,举办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事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保护恢复原生态生产。按照保留“乡村记忆”的要求,保护恢复一批我省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譬如一些地区的摊煎饼、吃煎饼,燃秸秆、睡火炕,穿粗布衣服、千层底布鞋,辘轳取水、砖井汲水,河边洗衣、棒槌捣衣等生活习俗,保护性恢复当地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扭秧歌、踩高跷、打陀螺、荡秋千、摔泥人、斗蛐蛐、斗鸡斗羊等乡村文化娱乐方式,让鸡鸣而起、日落而息等传统农村生活部分再现,吸引游客深度参与互动。
突出个性化产品。要维系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在准确把握当地民俗文化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一村一精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为旅游者提供具有鲜明民俗文化特性的旅游体验,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安玉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