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爆炸Note7检测报告出炉 是电池自燃
来源:新华网 2016-10-19 09:35:00
2016年10月18日上午,工信部下属的中国泰尔实验室正式向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提供了中国第一例由消费者送检的三星国行版Note7燃损手机的检测报告。
此前,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曾陪同遭遇国行版Note7手机爆炸的两位消费者张思童和回先生,前往中国最权威的检测机构之一----泰尔实验室,对他们购买后发生了爆炸的Note7手机进行检测。经过数天的燃损原因分析,泰尔实验室得出了最终结论:张思童的手机“因烧损严重,无法推定起火原因”,而回先生的手机“样品未发现外部加热痕迹,样品的热损毁由电池自燃所致,电池由右下角的位置开始燃烧。”
而在9月19日和9月29日,三星公司曾两次发布声明,声称通过对中国消费者爆炸手机进行详细分析,推断产品损坏和电池无关,是因外部加热导致。韩国《朝鲜日报》报道说,三星公司怀疑这是中国消费者为骗取赔偿金的恶性行为,正在讨论对主张虚伪爆炸的中国消费者进行刑事起诉。
同一家实验室,为什么消费者送检的手机是“自燃”,三星送检的手机是“外部加热所致”?
中国泰尔实验室环境与安全部主任巫彤宁告诉《消费主张》栏目记者,他们的专家小组对这次两位消费者送检的手机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这台来自辽宁消费者张思童的三星Note7手机因烧损严重,无法推定起火原因。而这台来自广州消费者回先生的三星Note7手机,在外观上“未发现外部加热引起热损毁的痕迹”,又通过X射线成像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电池进行内部结构分析,“发现电池右下角缺失明显,边际模糊。电池内部存在铝熔化的痕迹。”
从这几张X射线图中,能够明显看出手机电池右下角区域边际不清,出现褶皱。而其它位置的电池边际是相对清晰的。
更明显的是, CT扫描图显示,这块电池右下角有一块儿黑洞,存在比较严重的金属损耗。
最终泰尔实验室得出回先生的手机燃损原因是“电池自燃所致”。
记者注意到,在2016年9月29日,三星公司曾就中国国行版Note7手机发表公告,里面是这样告知中国消费者的:“我们委托国内外权威检测机构——中国泰尔实验室(CTTL)以及Exponent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均显示,烧损的部位并非在电池区域,电池内部也未发现明显破损的痕迹,推定系外部热冲击导致的手机燃损。”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泰尔实验室却得出了跟之前截然相反的检测结论呢?
中国泰尔实验室相关人员解释说,他们的检测都是对来样负责的。而上一次检测,是三星公司主动提供给他们的燃损手机。作为检测方,他们只知道三星公司当时送检的样品一台来自北京,一台来自东莞,却并不清楚这些样品到底属于哪两位消费者。
三星公司9月29日的公告中还提到了另一家检测机构Exponent实验室,经过调查,这家实验室的真实名称为毅博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办公地址位于上海市浦建路76号。2016年10月13日,记者来到这里进行采访。
记者:您能把您这个公司的情况介绍一下吗?您公司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能够对手机进行检测呢?
工作人员:不清楚。
记者:那您能把负责人叫出来吗?
工作人员:我打电话跟他联系一下,他现在不方便说。
记者:咱们这里是可以做手机检测吗?
工作人员:不方便说。
记者:咱们这家机构是做什么的呢?
工作人员:我们叫毅博科技公司。
记者:是可以做手机检测的吗?
工作人员:不方便讲。
记者:那为什么不方便讲?
工作人员:不方便说,我到时候帮您联系一下。
记者发现,三星公司委托的这家机构非常神秘,不仅对记者的提问一问三不知,甚至连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躲躲藏藏。对于三星公司送检手机的事情,直到10月18日记者发稿时,也没有收到这家实验室的任何回应。
三星说这是安全版,我居然相信了
此前《消费主张》栏目曾经采访过国行版Note7手机第五炸的消费者张思童,这次和张思童一起送检手机的回先生则是网络上国行版Note7手机第四炸的消费者。
今年25岁的回先生是一位数码电子产品的爱好者。对于三星公司新推出的旗舰Note7手机,他一直在重点关注。
2016年9月2日,回先生看到三星公司在全球召回了250万台Note7手机,但同时却在中国发表公开声明说:“9月1日起在中国市场正式发售的国行版本,中国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之后三星公司在多次声明中都强调,三星公司对中国媒体所报道的手机燃损事件进行了详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产品损坏是因外部加热导致。”
出于对三星公司的信任,回先生在2016年9月25日通过京东商城下单购买了一台全新的国行版三星Note7手机。在这台手机的外包装上,能清楚看到,生产日期是2016年9月,属于三星公司确认的安全版手机。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台全新的手机在他家仅仅待了13个小时,就燃烧爆炸了!
回先生:“当时,我一边给新手机充电一边欣赏着它,突然,感觉手机怎么变厚了,同时一股黑色的热流喷向了我的拇指。瞬时的疼痛让我撒了手,手机掉落在了电脑上。”
手机燃烧时,房间里面都是烟,空气中弥漫着酸腐刺鼻的味道,非常令人难受,并且手机内部还发出噗噗嗤嗤的声音。因为是一个人在家里,回先生被吓坏了,他感到自己全身都在颤抖,连气都喘不上来了。
过了好一阵子,回先生才反应过来,拿起自己的另外一台手机,把现场拍摄了下来。
从现场画面中,我们能够看到,手机已经损毁严重,并依然不停地在冒烟,边角开始翘起,甚至能够看到里面的电池。
而回先生的这台笔记本电脑,也已经被烫坏了。
回先生告诉央视《消费主张》栏目记者,因为之前三星公司公开说过这是安全版,所以他就相信了三星公司买了这款手机,然后它居然炸了!他感觉自己被欺骗、被愚弄了。
奔波三千公里 只为寻求公正检测
手机发生燃损后,回先生在第一时间联系了三星公司的官方客服。第二天,也就是9月26日下午,三星公司派人来调查了。但没想到的是,三星工作人员离开后却没有任何消息了。三天后,回先生惊讶地发现,三星公司9月29日公开发表的声明第三次强调在中国市场里销售的国行版Note7手机依然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除了这些,还有更令回先生吃惊的,这一次,三星公司不光自己说自己产品没有问题,竟然还委托了两家检测机构得出了相同的检测结果,“烧损的部位并非在电池区域,电池内部也未发现明显破损的痕迹,推定系外部热冲击导致的手机燃损。”这也就是说,三星手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出现问题,是中国用户本身使用不当甚至是故意破坏造假,制造成电池燃损的假象。
看完这些,回先生觉得问题非常严重。“三星公司本身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我觉得肯定是不科学的!”回先生希望,对自己手里的这台爆炸手机进行公开公正的检测。于是回先生向三星公司提出,能否在自己的监督下由三星公司对这台手机进行检测。
但是,三星公司却拒绝了他的请求。
回先生:“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拒绝与我共同检测这台手机的事故原因。因为他们依然要求是他们去检测,我把手机给他们。”
回先生担心,手机在离开了自己的视线后,如果被人搞个“外部加热”,自己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由于自己亲眼目睹了这台手机是如何燃烧爆炸的,回先生希望还原真相,证明自己这台手机确实是由内部起火燃烧的,而并非像三星公司所说的那样,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燃损。回先生在网上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又联系了多家检测机构,试图寻找问题真相。但是,每一次他得到的回应都是一样的——检测机构不接受个人委托、价格高得离谱、对问题手机难以检测......
2016年10月11日,央视《消费主张》栏目与回先生取得了联系,邀请他和张思童一起对三星Note7手机燃损原因进行检测调查。从这一天开始,回先生、张思童就和《消费主张》栏目的记者一起奔波于广州、上海、天津和北京四地,三千公里行程,找设备、求方法、拜访各路专家,最终,两位消费者决定还是委托中国泰尔实验室来进行检测。
跟上次送检方是三星公司不同,这次是回先生、张思童委托“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进行送检,虽然是同一家检测机构,依据的还是同上次一样的检测方法——X射线成像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电池进行内部结构分析等,但是得出的结论却和上次完全相反!
三星此前的所谓检测依据究竟是真实公正的,还是虚假捏造的?
当初回先生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手机自燃爆炸的,现在权威实验室的检测结论也证明了他的手机爆炸并不是外部加热导致。
让回先生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三星公司一次次检测的结论总是“外部加热”?为什么同一家实验室,三星送检的手机和消费者送检的手机,竟然得出了相反的检测结论?
现在三星Note7手机作为缺陷产品已在中国市场被召回,泰尔实验室更是证明了国行版Note7手机的爆炸是自燃而非外部加热,那么三星此前一次次声称它的手机是“安全可靠”的所谓检测依据,究竟是真实公正的,还是虚假捏造的?
三星所宣称的它们多次检测爆炸手机发现都是外部加热,其中究竟有没有欺诈中国消费者的成分?三星所做的这些检测、所送检的爆炸手机样品,能够向中国消费者公开吗?
如果三星继续侵害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继续拒绝向中国消费者公开其检测过程和样品,谁又能帮助中国消费者找到真相呢?
责任编辑:王梦馨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