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紧缩政策阴影弥漫A股 市场心存三大忧虑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2010-01-26 11:20: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央行上调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动作,让市场产生了货币政策趋向收紧的忧虑,投资者有几大担心:未来经济增长动力越大,紧缩政策的力度会否越大,并进而影响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实体经济越是向好,过剩流动性逃离A股的意愿是不是就越强……这注定今年A股会经受更多的宽幅震荡。

  跨入2010年,央行向市场发出了政策紧缩的一系列信号,先是出人意料地提高3个月期票据发行利率,继而是上调准备金率以及紧缩银行信贷等。这一连串动作都让市场猜测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否已发生实质性转向。由此,引发了A股市场的巨幅震荡,甚至还让全球股市的神经紧张不已。

  那么,眼下市场恐惧什么?担忧什么?在笔者看来,官方的一系列动作让市场心存三大忧虑或恐惧。

  其一,经济增长形势越好,政策紧缩的力度就越大。这个让A股市场非常忧虑。有观点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的一个重大信号。 而政策收紧的“预演”早已开始。当去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1%时,央行就开始收缩银行信贷,从去年下半年月度银行体系新增信贷比上半年大幅下降中可见一斑。同样,在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GDP同比增长8.7%信息之前,央行又开始提高3个月期票据发行利率,并适时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说明,央行已意识到,“保增长”目标实现之后,“防通胀”已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特别是要控制好物价。而政策调整的又一个目标就是要抑制资产价格泡沫。

  现在,市场特别担忧的是,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惯性,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还会加快,这意味着政策收紧的力度还将加大。再考虑到CPI和PPI存在着突发性上涨的可能性,这次中国似乎很难从容地实施紧缩政策。从这个角度分析,后续收紧动作对A股市场的震荡影响将远超以往任何时候。而其力度、时间、方式等是否缺乏预见性或超出市场预期,这一切都将成为影响市场大幅波动的不确定性因素。

  其二,过剩流动性流动与实体经济走势之间相互背离的中国式特征昭示,实体经济越是向好,过剩流动性就越有可能流出A股市场。

  实体经济转好将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提升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但是,实体经济的逐渐转好,也意味着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将大幅增加,流动性由此将可能会逐渐回流到实体经济之中。也就是说,流动性将会逐渐流出A股市场。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调整,也预示了A股市场中过剩流动性的基本格局已发生变化,资金从A股市场中流出的意愿将逐渐增强。当然,A股市场中流动性退出的主动性选择,还要看A股市场本身的一些变化,如市场供求、政策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否会导致A股市场中资金的持续流入已转为流出。

  从目前来看,影响A股市场波动的诸多因素仍处于胶着状态,特别是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对市场的影响究竟如何现在还很难判断,但鉴于当下A股股指仍处于合理估值区间(以沪深300指数为准),故过剩流动性至少目前还不会持续流出A股市场。

  不过,市场仍然对货币政策心存担忧,过剩流动性势将会持续流出A股市场,当下A股市场已处于牛熊分界线上下拉锯与挣扎之中。据此,过剩流动性何时流出、流出规模怎样,这些“不确定性”导致未来将更加难以预见A股市场的宽幅震荡。

  其三,货币收紧措施若实施,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会阻碍上市公司的未来盈利增长。

  事实上,货币政策收紧对部分行业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对房地产业会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也会对其关联行业如有色金属、钢铁、水泥等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同样,当市场对这些行业的预期发生变化后,这些行业的相关上市公司在股市中的再融资能力也将显著下降。由此,货币政策最终将影响到它们的生产扩张及其盈利增长。当然,目前紧缩预期的心理影响要远大于实际的业绩影响。

  这样,政策紧缩的信号发出,不仅会引发市场筹码的重新组合,而且也会影响当下A股股指的宽幅震荡。

  由此可见,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已催生出市场的三大忧虑,这也注定了今年A股市场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会经受更多的宽幅震荡。A股是否会遭遇熊市的突袭,这个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乐嘉春)

于娜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