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教师自办书屋 三十年坚守义务传承
来源:大众网 2017-08-09 16:56:00
故事会现场。
观阅图书的村民。
书屋正门。
王老师向村民讲述书屋的故事。
大众网胶州8月9日讯(记者 高玉清 见习记者 王艳)8月9日上午9时30分,胶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怡弘斋书屋乡村故事会”在胶莱镇石门子口村举行,身边人讲身边事督导办成员、各镇街宣传委员以及部分村民参与了此次故事会,农村老人王法伦向村民们讲述了自己三十年来自办书屋、传承家风祖训、弘扬传统文化的故事。
创建初衷,服务村民便读书。
1954年出生的王法伦老师今年已经63岁的高龄了,谈起创建书屋的初衷,王老师提到,一方面是因为祖辈的影响,家里六代书生,自己从小跟着爷爷、父亲识文断字,留下了很多的书籍,有这个资源,另一方面自己确实也喜欢看书,喜欢练字。“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舞文弄墨的人一生梦寐以求的,就是希冀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房。’能有一间自己的书斋真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王老师笑说道。
虽然有这个念头,但是还缺少一个契机。1987年,石门子口小学搬迁的通知下来后,王老师想,之前村里还有一个学校,村民有什么需要帮助需要了解的可以直接到学校来,搬迁之后,村民们就没有了看书的地方。思来想去,王老师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拿出了两间厢房,收拾了收拾取名“怡弘斋”,购置了书籍供村民免费观阅。从此,村民们就有了看书读报的去处,小孩子也有了识字学习的地方。
举步维艰,变卖字画求维系。
虽然书屋办起来了,但是经营下去并不容易。王老师作为民办教师,1987年的工资只有24块钱,村里的青壮年在工厂劳作一个月能赚一百多块,自己一直埋首书籍,又不会种地,缺少收入来源。无奈之下,王老师就动起了变卖家中古物的念头。1993年,王老师先是变卖了一把明朝的太师椅,三年后又忍痛割爱出手了王旭四条屏的书法作品,卖的钱就用来日常生活的维系和书屋的经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王老师每年都坚持购进新的图书,现在书屋的书籍已经从一开始的1000余册增加到了一万余册,书屋书籍众多,分门别类,极大的满足了村民们的精神需求。
始终坚守,学生成才心宽慰。
做一件事很容易,但是把一件事一做就是三十年,就绝不是一件可以轻描淡写的事情。“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也操过心,犯过愁,但是每次得知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有了出息,就觉得特别开心,有再多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王老师说。
附近村子有个叫李健的孩子,从小就特别聪明,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来王老师的书屋看书。“这孩子啊,家庭也比较困难,每次来带点地瓜干,一待就是一整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就给他热热,有什么好吃的就一起坐着吃。”王老师说。后来,李健考上了清华大学,有一次记者来王老师家采访碰到了,李健还说了这么一句话:“只要我回村子,王老师的书屋就是我的必经之路。”
书写春联,家风传承继世长。
作为十里八村的文化人,王老师也算是小有名气,尤其是王老师的字更是人人称赞,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街坊邻居总会来求副对联。“既定乾坤位,当思父母心”,“四时春作首,百善孝为先”这些都是出自王老师之手。据悉,从1972年参加工作以来,王老师在这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共为村民免费书写了上万余副的对联,这些对联大多有深刻的含义,从中教化村民与人为善、忠厚慈孝。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这是王老师书屋中的一副对联,也是王老师家的家风。三十年自办书屋,供村民免费观阅,教导孩子读书、练字,将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将文化世代传承就是这位农村老人最朴实的心愿。“我还会继续办下去,只要村民肯来,这里就会一直免费开放,愿意跟我学书法的,我也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好好教导。”王老师说。
责任编辑:张建铭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