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体育主任孙吉胜
来源:青岛大众网 作者:孙念训 2009-11-24 14:11:00
费三元
“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即墨市的体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伴随着全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了长足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场馆设施等各项体育工作取得了全面协调发展,即墨的体育工作已走在了青岛市前列,跨入了全省、全国先进行列,为即墨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即墨市体育中心主任孙吉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请问孙主任,即墨体育中心近几年做出了哪些突出的业绩?
孙主任:近些年来,即墨市体育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工作全局,积极探索新时期体育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动力,以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突出重点,锐意改革,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使全市体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即墨市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体彩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即墨市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先后承办了三届中国足球乙级联赛北方赛区主场比赛组织工作;夺得青岛市第一届、第二届运动会五市第一的成绩,并在第二届运动会上取得青岛十二区市第二的好成绩。近期,即墨市又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
记者:孙主任,体育中心在群众体育方面有哪些投入和举措?
孙主任:群众体育作为增强人的健康、调节人的心理、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社会的协调、健康和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体工作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使之成为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成为人文奥运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在全面做好登山节、全民健身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国民体质监测等常规性工作的同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实现突破。
一是加快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步伐,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体育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在挖掘、盘活现有体育设施,努力解决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问题的同时,从 2005年开始,积极争取即墨市政府的支持,陆续将市体育场主、附场改造工程列为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2005年以来,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分步对体育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维修,并对市民全面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同时引导各镇(处)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适应农民需求和当地特点的体育设施,24个镇(处)先后了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门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温泉、鳌山卫等八个镇(处、区)还积极筹备资金,建成了大型体育健身广场。在此基础上,科学有序地推进农民健身工程,每年除了争取上级配套实施健身路径之外,又调动各镇、各办事处加快建设健身路径。2005年以来,是即墨市健身路径投资最多、建设最快、发展最快的时期,仅市里就投资280多万元,配套建设了151条共计1124件健身路径,是2005年以前总条数的9.1倍,为全市城乡群众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项工作走在了青岛五市前列。目前,即墨市人均体育面积达到了4.6平方米,80%以上的社区、村庄有了活动场地。
二是在完善体育设施的同时,积极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使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化和生活化。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和中小学生运动会;每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节、中小学生体育节和全民登山节;在学校普遍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等。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指导、协助市直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镇(处)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每年各单位举行的各类赛事达百余次。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升温,市体育中心适时将全民健身活动延伸到社区、村庄,坚持抓好晨练、晚练,这已成为即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此为契机,即墨市体育中心大力组织开展创建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活动。到目前为止,通济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这是目前青岛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镇处),环秀、开发区、龙山等3个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山东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还有9个镇通过了青岛市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验收。目前,全市基本形成城乡社区体育组织公共服务网络覆盖。
三是改制运动会赛制,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向纵深发展。即墨市以往的全市性运动会以田径项目为主体,随着形势的发展,已经与市民广泛的健身需求以及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已经制约了全民健身的良好发展。为打破这一瓶颈,推动全市群众体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新时期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需求,将每年一届的市田径运动会改为每两年一届的全民综合性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了十多个大项,100多个小项;设有市直、镇处、企业、学校等多个组别;参赛范围从幼儿园的娃娃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改制后举办了两届市运动会,规模大、项目多、时间长,带动了全市各运动项目的普遍开展和推广,对即墨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起社会各界对本届运动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四是深化目标考核机制,激活群众体育的发展活力。自2005年开始,即墨将体育工作单独列入了对各镇(处)的年度目标考核中。将人均体育活动经费、社会体育指导员达标、体育竞赛活动等纳入考核条件,通过考核,进一步调动了镇、办事处重视和支持体育工作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全市24处镇(处、区)以体育工作考核为契机,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每年举办全民运动会或两次以上的特色体育比赛活动。龙山街道办事处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通济街道办事处获得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有12个镇、街道办事处分获山东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青岛市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
五是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为群众健身构筑多方平台。近年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即墨市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办体育的路子,引导和鼓励兴办多种投资、各种类型的群众体育俱乐部、协会,加快推进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进程。目前,全市拥有协会、俱乐部近30家,为即墨市体育市场增添了活力。同时,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借助和依托社会力量开展趣味性、科学性、娱乐性全民健身活动,为全市群众健身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记者:在加强教育体育方面,体育中心是如何做的?
孙主任:近年来,新形势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快体育人才的培训,不断增强体育的竞争力,走出一条适合即墨体育人才自身发展的路子,为此我们以教育体育的有效整合为总抓手,大胆探索和尝试,充分发挥教育体育的最大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解决了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缺乏的困难,又实现了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多元化,走出了一条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首先是理顺关系,对教体进行了充分整合,使教育体育真正融为一体,全市体育形成一盘棋,真正实现了体育中心全面抓体育工作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是为了促进体校的健康发展,从2005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即墨市体育中心又把市体校与享有“省规范化学校”和“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称号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堪称即墨一流的、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向往的市实验学校进行合并,实行一个学校两块牌子,以强强联合的途径实现功能优化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育体育的最大效益。这样以来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便于工作的开展、协调和发展。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人员实行有进有出。为了使体校的教师和教练员循环起来,激活教师的积极性,整合后,我们将一些适应的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员一并合并到市实验学校,实现统一管理,师资配备由实验学校选拔优秀的文化课教师授课,市体校借助实验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习氛围和学习质量迅速提高,实现了学习、训练两不务。而对一些不适应、不胜任的教练员进行调整分流到其他学校任体育教师;缺额部分纳入市政府招聘计划,每年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进行招聘从事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到教练第一线, 2008、2009年就招收了高校体育生7名到体校任教。另外,为拓宽教练员的用人渠道,即墨市体育中心在努力为体校配足配强教练员队伍的同时,开始尝试从全市基层学校中选拔有丰富实践经验、成绩突出的体育教师,充实到市级重点项目基地学校任专业体育教师。实践证明,这种选人用人方法效果非常不错,既省力,收效又快。同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对教练员和专业体育教师,任期实现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均实行动态管理,人员实现有进有出,优胜劣汰,敞开出口,新鲜血液不断得到补充。这一系列措施有效调动了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选材、训练、输送和提高竞赛成绩的工作积极性,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适应新形势竞技体育发展的教练员队伍逐步建设起来。
四是政策激励,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整合后,体育中心首先加大了考核力度,将体育工作纳入市政府对镇(处)年度目标考核中,并且每年根据工作重点的不同调整考核内容,三年来利用考核这个杠杆充分调动起各镇(处)抓体育的积极性;其次是强化了对基层学校的考核,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实施意见》等,加大了对各基层教育办和传统项目学校的奖励措施,以政策进行激励。第三是对全市运动会和学校运动会进行改制,由原来的一年一届改为两年一届,在不同的年份举办,这两个运动会都是综合性运动会,项目设置以奥运会项目为主,大项达到了15个,小项100多个,通过项目设置来引导各基层抓竞技项目,也使我们从中选拔了人才。
五是科学布局,建立起大体校格局。整合以来,体育中心破除过去那种只有体校抓竞技体育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走建大体校促大发展之路。首先,抓重点环节,对于体校进行重点扶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支持,以点带面,全力突破,建立起以市体校为龙头,市级重点项目训练基地学校为支柱,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骨干、各级各类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为基础的四级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网络体系,全面发掘体系各元素的潜在价值,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体系建成后,着手研究项目布局:1、根据体校的现状和优势,将其确定为重竞技项目学校,主要以举重、摔跤、柔道等为主;2、根据各学校开设项目情况,进行市级重点项目基地布局,比如将有篮球基础的确定为篮球基地项目学校,有足球基础的学校确定为足球试点学校等等;3、在全市所有学校当中开展创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活动。目前,全市已拥有青岛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8个,省级传统项目学校1个。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目前,即墨市的大体校格局已经形成,为全市竞技体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体育中心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孙主任:(一)要加快构建15分钟健身圈。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城市社区要打造功能完善的“15分钟健身圈”,即群众走出家门15分钟内即可找到健身场所。青岛市规定是8分钟健身圈。按照这一规定,今后积极争取即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提高对新时期群众体育定位的认识,加快建设15分钟健身圈,积极构建功能完善的15分钟健身圈,完善城市功能。
(二)推进群众体育设施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的体育场地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在档次总量和分布结构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体育设施建设滞后还导致承办重大体育赛事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体育经费的不足,难以满足全市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今后,一是加大政府对群众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一批体育民生工程;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兴建面向大众服务的体育设施、场所,拉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群众“花钱买健康”的需要。
(三)建议规划建设新的体育中心。建设功能齐全、档次较高的体育场馆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条件。而即墨市现有的体育场馆规模小、档次低、功能不全,无法承办国家、省、市的各级各类比赛活动,特别是与周边县市相比,即墨市的场馆规模、整体设计、使用功能等远远落后,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身及体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不相协调。今后,我们将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新的体育中心。(记者 孙念训)
更多新闻
- 专访体育主任孙吉胜
- 访黄酒厂厂长杜祖远
- 培养“精兵强将”打造优质教育
- 夯实基础推进素质教育
- 质量兴教促教育内涵发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