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声取代麻将声 老年人充电到“农家书屋”
来源:大众网 作者:蒋甜 2013-10-14 17:30:00
大众网青岛10月14日讯(见习记者 蒋甜 通讯员 隋秀婷) “别看小小一个的‘农家书屋’,在咱农村可发挥了大作用呢!如今,村里麻将声少了,读书的多了;打架斗嘴的少了,欢乐和谐的多了,这是‘农家书屋’给咱农村带来的新景象。”走进即墨店集中心社区前河头村村,一提到“农家书屋”,70多岁的村民于春善如此赞赏。
前河头村的“农家书屋”面积20多平方米,在农家书屋我们看到,农业科技、生活保健、教育卫生、中外文学、少儿类等3000多册书籍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在书架上。翻看《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登记簿》,借书人姓名、所借图书书名、借阅时间等一目了然。
老于每天都到书屋里坐一会儿,要么读书,要么看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看书、读报已经成为了我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
这些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书籍,对知识的渴望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爱上读书。走进“农家书屋”不少村民或站在书架前精心挑选,或端坐在书桌前捧书阅读。农家书屋也成了村民学习休闲的“新乐园”。“由于党工委加大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帮助我们在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以前老百姓看书还要跑到城里去买,很不方便,现在有了‘农家书屋’,都不用特意跑到的新华书店了,想看书方便多了。”村民于春善乐呵呵地告诉我们。
每天前来“农家书屋”阅读的人很多,有的查询种养殖技术,有的了解科技信息,有的学习政策法规,有的阅读小说……小小的“农家书屋”成了农民群众的“学习天地”。到“农家书屋”学习科技文化已成为一种新风尚,更重要的是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的软实力。通过“农家书屋”这一平台,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早在2009年6月村文化大院建起来后,许多村民就自发地来到农家书屋借阅相关书籍,看书学习、查阅农业科技方面的相关知识。眼下农家书屋俨然成了他们种植养殖的‘参谋部’。”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于忠善说。
在南里村,大棚种植户邹向思一边选书一边告诉我们:“我一年四季来看看书,了解一些科学种植的技术非常实用。忙完了农活抓紧来书屋‘充充电’”。每当休闲时他都会来到农家书屋,翻翻种地养殖方面的科技书籍。
北官庄村村民宋开青很有兴致地讲起他从农家书屋学到的实用技术来,“以前刚开始种为温室大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也不懂科技,只是碰运气等收入。这几年不行了,除了请教高手外,在文化大院看了不少种植大棚的书,懂得了大棚种几年就要深翻土地、杀菌、换土等增加土壤的肥力。以前种西红柿和黄瓜也不懂得搭架子,通过看书学到了给作物吊个绳子往上爬,不但长得旺盛,招病少,且结果大,产量高,卖钱多”。北官庄村像宋开青一样从农家书屋尝到甜头的村民还真不少,宋开忠也是书屋的常客之一,他是该村的葡萄种植大户,正在书屋里津津有味地翻看《葡萄高产管理技术》,想让今年的金手指葡萄再增加些产量,创个高收成,两个大棚计划创收8万元。
如今,店集中心社区共建成“农家书屋”66个,覆盖100%的行政村,村村配置了书架、书桌、凳子、电脑阅览,涵盖文学科技、法律法规、少儿读物、生产生活、健身保健、种植养殖等图书藏书量达到83500多册,随着“农家书屋”的建设,丰富的图书为农民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知识,定期去“农家书屋”读书看报已成为一些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受益群众近20000余人。“农家书屋”已成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宣传农村政策法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责任编辑:徐丽丽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