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职教

“互联网+”时代职教内涵发展之路怎样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2015-08-21 14:39:00

关键词: 互联网+;职教内涵;发展之路

  “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的国家战略不断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8月20日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既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回应,也意味着职业教育拉开了又一轮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大幕。

  从“规模”到“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曾经是令人津津乐道的成绩,然而同时,职业教育“招生难,招好学生更难”“就业易,满意就业不易”一直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这矛盾的背后,是质量。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意见》出台背景时也坦陈:“一些职业院校还存在着培养定位不清晰,理念相对滞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很好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意见》提出的发展策略适应我国人口和招生情况的变化趋势,作为重要的办学风标,各类职业院校势必以更大的投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强’胜于‘做大’,以质量论英雄,不是单纯以规模论英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洪一说。

  从“碎片化”到“系统设计”

  《意见》包括8个部分、26条。其中第二至七部分从立德树人、专业布局、培养水平、产教融合、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要求职业院校紧贴市场、产业和职业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同时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意见》同时提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

  刘洪一认为这种关联性系统化设计非常重要,因为职教领域在过往的改革创新中,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职业精神养成、国家精品课建设等方面,存在“碎片化”现象,有时会发生脚痛医脚、以偏概全的情况。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些瓶颈问题正是由于顶层设计不足导致的后果,比如低水平重复建设。近十余年,全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会计、护理、文秘等专业招生、在校生人数一直位居各专业前列,虽然有社会需求量大的因素,但有些职业院校开办这些专业的原因主要是办学成本低、投入较少、老师好找。

  “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容易让人觉得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培训。”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调研员汪忠明说,“目前,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不同,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也不一样,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统筹力度,协调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前瞻性地调整区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与区域现代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

  从“技能”到“育人”

  201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面向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中学生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检测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上海商业会计学校43名中专生作为上海市代表队成员参加了测试,上海市代表队获得了全球第一的辉煌成绩。

  长期以来,由于职教生多数是应试教育中相对低分录取的学生,导致有些人认为他们上学就是学一门手艺,混口饭吃。有些职业教育学校也把就业率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育人。此次《意见》特别强调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且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洪渠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参照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光明日报北京8月20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李玉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