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青岛10月24日讯(记者 宿大祯 通讯员 李蓓蓓)崂山区北宅街道地处崂山腹地,面积81.3平方千米,91%属于山岭地貌,辖36个行政村,8200户、3万余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因大部分辖区处于崂山核心风景区及水源保护地,经济社会发展较区内其他街道落后。特别是医疗资源匮乏,承担山区群众及北九水风景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院前急救等工作的北宅卫生院是辖区唯一的公立医疗机构,受制于交通、职业发展等主客观因素,长期以来面临着招人难、留人难的窘境,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滞后于群众的健康需求。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健康中国”新目标要求,崂山区北宅卫生院从实际出发,围绕抓硬件强基础建机制能力提升、引人才抓质量降费用便民利民,立足精准定位,有针对性的开展“120院前急救乡医联动”、“名医下乡”、“全数字体检车入村”等八项措施,推动精准医疗扶贫落到实处,增强基层单位对“精准医疗扶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医疗援助工作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效率高、效果好、群众满意。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120院前急救乡医联动”工作机制,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北宅卫生院针对辖区面积大、居住分散、山路多的实际情况,自2014年12月开始,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偏远山区的急救作用,通过市120急救中心的专家将每名乡村医生都培训成合格的初级急救员,并与青岛市120急救中心北宅急救站即时联动,让乡村医生承担初步急救、指导抢救、道路导引等职能。自开展以来已联动60余次,其中乡医现场成功救活2名心脏暂停患者,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该做法现已在全崂山区推广。
针对弱势群体患者的专家志愿者上门服务。山区交通不便,很多年老体弱、患慢病且家庭经济差的患者,常年卧床,就诊不及时,能拖就拖,为此,我们在开展了十二年的“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基础上,招募了一批三级医院专家,做到每位志愿服务对象都可以在炕头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面对面服务,初步形成了“三级医院专家当面指导、基层志愿团队贴身服务”的良好模式,免费的点对点专家服务,面对面、心贴心的志愿者定期巡诊,让30多位服务对象得到了系统的、持续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健康状况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该项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认可,“红马甲医疗服务”在全崂山区推广,成为岛城知名的服务品牌,央视等媒体多有报道。
率先开展数字化移动查体车进山村为老年人免费体检。老年人免费体检的惠民项目因为交通等因素,部分老年人未享受到,对此,北宅卫生院引进了全数字化的健康体检车,该体检车除了能让群众在村口就可以完成查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体检数据的全程数字化,体检结果直接推送到老人的手机或其子女的手机上,实现了子女共同参与老人的健康管理与体检数据的科学保管和充分利用。
率先开展慢病全程信息化管理。在试点社区开展了自己研发的慢病患者管理系统,慢病患者的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检查检验数据的全程信息化,医生对随访的健康数据不可以改动,所有健康信息即时传送到数据库与患者手机端,并提供精准即时的健康指导与上级医师的精准回访,确保了慢病管理的真实性、规范性,促进了慢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与控制水平。
借助信息化开展了六大远程诊疗、管理系统。为所有的卫生室、服务站配备了心电图机并与青岛大学心脑血管病医院开展了联网,开展三级医院直接到卫生室的心电图远程诊断;卫生院放射科与青岛市市立医院开展远程PACS诊断;与金域检验中心开展远程LIS协作;青大附院、齐鲁医院在卫生院设置远程挂号缴费打印终端;每个卫生室开展远程质量监控督导;依托市三级医院优质药学资源成立“临床药学”和“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双中心,一体化卫生室实现电子处方管理及远程处方点评。
是开展“名医下乡”,专家长期在基层坐诊。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聘请三级医院专家坐诊。2016年北宅卫生院根据群众需求,申请资金20万元,聘请市立医院等三级医院的骨科、儿科、心内、五官、消化、超声诊断等六个专业的专家,每周固定时间长期坐诊,累计坐诊200余天次,受益群众4000余人。
创新开展一体化卫生室的“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机制,引导乡村医生到偏远山区工作。偏远山区人口少、交通不便、收入较低,乡村医生不愿通过开展“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待遇,差异化管理,让每个偏远山村都有了乡村医生。
从根源上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今年在全省率先实行乡村医生订单式培养,23名崂山籍高考生报考了山东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并被提档。全区计划公开招录20名应届全日制高校医学生充实到乡医队伍,招聘的乡医与卫生院在职人员同工同酬。确保乡医队伍后继有人,队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