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献血救藏民的英雄——医生程海
来源:大众网 2015-08-19 16:52:00
程海献血后(图)
一个看似简单的举动,也可能是生命的挑战 8月5日晚上,看到微信朋友圈里传出程海医生在西藏日喀则献血的照片,许多医院的同事暗自担心。日喀则,海拔3850米的高原,那是一个让初到者头疼欲裂、走路说话都很费劲、高原反应如影随形的地方。献血后血容量减少、血红蛋白携氧量减少,由此导致的高反损伤甚至可能引发的高原型脑水肿、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风险,作为一个资深的肾病和血液透析医生,这些最基本的专业常识,在看见病人的那一刻,程海医生你都忘了吗?
血站的朋友介绍说,初入高原的移居者生理机能需3个月左右才能完全适应高原气候,故采血机构要详细了解献血者进入高原地区的时间,劝说进入高原地区不满3个月者暂不献血。而程海医生从零海拔的青岛到达西藏,才刚刚一周。
通常来讲,急进高海拔地区的紧急献血是军事医学的课题,战时紧急条件下部队进入高原地区开展献血的可行性正在研究中。检索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的文献,结论是“高海拔地区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展紧急献血,但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深入研究”。常有人将医务工作者称作白衣战士,这真的不仅仅是个修辞学上的比喻。其中蕴含着沉甸甸的份量,唯有真正的医生懂得。当面对病人的生死危急时,一个优秀医生的职业素养,会让他瞬间变成一个招之来、来之战、勇敢忘我的战士。程海医生撸起袖子献血,也只是刹那间本能的决定,他躺在输血的床上,一身惯常的白衣,真的像一个战士,白衣战士。
献血中(图)
唯有一个“好”字,才可以形容他
程海医生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血液透析中心工作,他在西藏献血的事情传回科里,同事却一点都不感到意外。本色人做本色事,这事太像他一贯的风格了:见人有难,岂能袖手旁观,当时那种情形,他要是不挽袖子上,倒要让人吃惊了。程海是血透中心的副主任,全科24个人,他是唯一固定血透的医生,也是唯一的男性。听说要了解科主任的“光辉事迹”,在短暂的午休时间,忙碌的医生护士们纷纷聚拢过来,眼神明亮、异口同声地说:“好!”怎样好呢?“技术好, 人缘好,对病人好,对同事好,是个顶好顶好的好人!”除了一个“好”字,这些惯常和病人言语沟通、安抚化解各种心结的人,此刻笨拙得找不出别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同事,仿佛担心其他的任何空泛和滥俗的词句都会玷污了他的好。
同事知道他的好。血透中心的护士们因为专业性强,终年在封闭的血透中心工作,和其他科室工作交往的机会少,自己和亲戚朋友们长了病,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样在医院中有诸多的就医便利。碰到为难的地方,大家都愿意找程主任,因为他热心主动帮忙,把大家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让人感觉有依靠;护士们推床,程主任在旁边看见了经常会搭把手,让人觉得很温暖;每次急症叫加班的时候,不管多晚,程主任从无推辞和怨言,即刻从团岛赶过来,让值班的人感觉很安心;程主任讲话做事简单真诚,和他共事轻松自然,心中不存芥蒂;程主任对待工作有热情,干劲十足,和他一起,互相感染和激发工作的乐趣,全科人面对繁重忙碌的日常工作,就象把冰激凌交到一个孩子的手中,总能愉快而迅速的搞光。
病人知道他的好。血液透析从肾病专业发展而来,他是多年的肾病科医生,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固定在血液透析科,由此带来个人专业上的局限和牺牲,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个遗憾,但从未听他说起。在他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的时候,他从本部调到东院,许多病人打听着跟到东院。一些人是跟随他十几年的老病人,都说医学知识艰深,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久病成医,人们自有一套评判医生水平的朴素标准,善良是一个医生最被看重的标准,而且善良是能够被感知的。血液透析是长期持续的治疗过程,患者病情各异,要随时关注发展变化,程医生每次都带着化验报告到患者床前讲解分析化验结果,提示风险,调整治疗方案,他的耐心,他对每个人病情的细微了解,让病人放心;有人透析过程中因脱水严重,出现痉挛、呕吐等症状,程医生会俯身床前,为病人按摩缓解、清理污物,病人在痛苦万状的同时,也记得程医生脸上流下来的汗水。在许多病人的心中,他是像子侄兄弟一样、在危难时候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有人晚上瘘管堵了,有了什么病情变化,一个电话打过去,程医生都会耐心地指导。有的病人因并发症住到其他病区,程医生主动去探望,调整排毒脱水的方案。就算病情之外的事情,病人找到他,他也很愿意帮忙。
输血的藏民(图)
对善的信念,来自互相的鼓励和支撑
在医院的医患沟通办公室,来自血透中心患者的锦旗和感谢信很多,仅是近一年来的信件就有厚厚一沓。有些信字体生疏、表达吃力,写信的人可能没有拿笔的习惯;有些人年岁已高,嘱咐老伴或者孩子执笔;有些人仿佛向法庭递交呈堂证供一样,庄重地签上所有家属儿女的名字。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人们选择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有人回顾十二年来与肾衰疾病抗争的过程,写信表达对医院的信任、对医护人员的情谊;有人在纪念血透治疗五周年的日子里,提笔写下每个医护人员的名字,感谢悉心照护共度艰难的人;有人在新春佳节到来的时候,有人在病情好转的时候,有人在亲人辞世的时候,感念那些亲人般的真情;有铁杆球迷在观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感谢血透中心医护人员让生命延续,得以享受新一届的足球豪门盛宴;有虔诚的教徒在这里印证了信仰,写信祈祷“那光就在你们身边,象太阳一样照耀,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几乎每一封来信中,都提到了程海医生的名字,还有很多其他人的名字。几乎每一封来信中,也都提到了医护人员承受的委屈。血透中心的病人,几乎都是肾衰尿毒症病人,漫长痛苦的求医过程、沉重的心理压力,时常转化为治疗中的烦躁和冲突。医护人员的承受和忍耐、细心和体贴,让很多患者感动,也有些不安,他们提起笔,以这种古朴而郑重的形式,表达他们的鼓励和支持。
当程海医生在西藏献血的帖子在出现在网络里的时候,引起一位患者的投诉跟帖,投诉他对东院血透中心的不满。原来,血透中心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擅长处理新瘘和复杂疑难情况,其中就包括孙护士。病人都希望能找她们打针,当这位病人要求找孙护士打针时,孙护士却碰巧那天心律早搏,手抖,担心打不好,请其他护士去打,由此引发这位病人不满、继发与其他病人的争执、以及更加的不满。投诉持续了半年,病人依旧每周固定来东院透析,“周围有很多家医院啊,既然不停投诉,他为什么还要选择这里呢?”“相比而言,他心里应该还是信任我们的吧?”“他在我们这里治疗才一年多,更深层的信任和理解还需要慢慢培养吧?”说起这位患者,科室的医护人员笑了,连最年轻的小护士,脸上都是温柔而无奈的笑容,不愠不怒,仿佛说得是自己的一个亲戚或朋友,是啊,谁的身边没有一位较真固执得令人无可奈何、却又怀抱责任甚至感情而无法离弃的人呢?
42台血透机,上下午两班,每天来做透析的七八十个病人,东院血透中心的医护人员象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穿梭忙碌。对许多肾衰和尿毒症患者来说,除了肾移植,血液透析是他们赖以维系生命的唯一途经。市立医院的血液透析工作开展25年,是青岛市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医院,累计服务人群一万余人,成立了肾友协会等公益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互助服务。许多病人把血液透析中心比作生命的家园。确实,他们来到血透中心,象来到自己的家一样熟悉,熟练地找到自己的物品,熟练地换鞋,耳边有熟悉的音乐,眼前有熟悉而亲切的面容,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净化和放松,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无论医学技术如何发展进步,植根于人心的理解和信任、信心和勇气,是医患携手前行的精神支撑。
给藏民检查身体(图)
像他这样的医生
得知自己献血的事情被媒体报道,程海在电话里很不安,他宁愿同行的同事没有拍下照片、没有发在朋友圈里。他说,献血的事情好多同事都在做,每年夏冬两季闹血荒的时候,献血车总是最先开到医院来,有些同事都累计献血一万多毫升了;而援藏,他执行的只是短期任务,很多同事一待就是两三年,人家多艰苦。他说,象我这样的医生太多了,你们宣传得过来吗?
确实,象他这样的医生,医院里有很多。不知道程海医生在他的病人眼中,是否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大医生范儿。反正在许多同事的眼中,他还是一个年轻医生。看程海医生的状态,真的像个年轻小伙子,眼神有成人世界里稀有的清澈明亮,只是细看,才发现有眼角的细纹和逐渐后移的发际线,毕竟47岁,已经是年轻小伙子的父亲了。
医院里,象他这般模样的人有很多,四十多岁了还被人当做年轻大夫,自己也觉得年轻,因为还有上级医师、师父、师叔甚至祖师爷爷;因为在不停地学习,所以保留着一股青葱的书生气息,因为存有对生命的敬畏,所以绝少狂妄、而有发自骨子里的谦恭。医学院的报考至今都是以高分著称的,当年这些天赋禀异、出类拔萃的人如果不是走上医学道路,这样的年纪早该到了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时候了吧?但他们却还是不知疲倦地奔波在路上,一幅青春气概、热血情怀的样子。
责任编辑:王永强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