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金融资讯 > 青岛银行资讯

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建行产品创新能力引领同业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4-11-19 09:39:00

关键词:

  作为建设银行改革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排头兵,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在今年迎来十五岁生日。十五年来,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依托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强大的科技研发力量,持续技术创新,整体业务规模及产品创新能力引领同业。
  比尔·盖茨在1998年曾说,如果传统银行不能对电子化作出迅速反应,那么他们将是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作为中国实践互联网金融最早的机构,建设银行正是抓住这样的契机,不断拓展电子银行服务范畴、加强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经过十数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电子银行各项业务指标呈几何式增长,成为建设银行客户交易和服务的主渠道。截至2013年底,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达303%,电子银行渠道业务处理能力约与4万个物理网点相当。与此同时,建设银行电子银行还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好评,多次荣获“中国最佳电子银行”、“最佳网上银行”、“最受欢迎手机银行品牌”和“最佳口碑奖”等荣誉称号。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是电子银行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灵魂和制胜法宝。
  2013年建设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顺利完成一期上线,“新一代核心系统”是对建设银行应用系统的一次全面重构,目标是建立起统一集中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起保障业务创新、流程再造、技术革新的长效机制,支撑和引领未来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经营,为未来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基础。
  基于建设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新一代企业网银于同年诞生,新一代企业网银充分整合企业网银、现金管理、重要客户服务、多银行资金管理、国际结算大客户直联等五大系统,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功能丰富、体验良好的对公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上线后受到客户广泛好评,截至目前,用户数已突破320万,今年1至9月交易额近92万亿元。
  在建设银行新一代“企业级、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体验”理念指导下,建设银行电子银行正励精图治,打造众多创新产品。一是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完善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布局,增强移动金融终端覆盖度,推出“建行PAD银行”和“企业手机银行”,上述产品顺利实施必将进一步增强建设银行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话语权;二是推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消息服务定制、信息推送、基于位置的精准营销、购买体验分享、网点预约服务等创新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优势,打造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三是推出音频盾安全产品,实现安全工具跨渠道应用,“最安全电子银行”将继续深入人心。
  在建设银行新一代三期建设即将开始之际,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将继续贯彻新一代电子银行“智慧、泛在、跨界”指导目标,作好规划,持续创新。新一代电子银行将实现企业级的网银网站协同,将互联网站和网银分别打造成为“互动生活金融中心”和“专业综合金融中心”;推出企业级的移动客户端、客户信息服务平台,以客户为中心拓展渠道服务平台及跨行服务能力,提升客户拓展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进而提高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客户忠诚度与贡献度,实现客户与银行共同价值的最大化。
  在大数据、云计算浪潮涌动的时代,建设银行也不甘人后,将基于大数据打造一系列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创新产品。在建设银行新一代三期电子渠道统一的用户身份识别和安全策略支持下,将可实现基于客户的个人资产综合查询服务、基于客户身份的综合理财查询服务、基于客户消费行为的分析和精准营销服务及基于客户位置的优惠信息发布等。
  15年来建设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发产品,改善服务,电子银行业务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回顾建设银行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从1999年成立之初的单一网站到如今的全面覆盖电子服务网络,建设银行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电子银行信息科技基础,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建设银行电子银行的服务品质和创新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铸就了一流的核心竞争力,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信息化的领先水平。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将继续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依托新一代建设成果,不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成为金融领域新的产业革命领跑者。

初审编辑:祝新
责任编辑:安玉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