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老港区转型:打造邮轮母港 创建"邮轮城"
来源:青报网-青岛日报 2014-11-14 10:11:00
干散货业务退出老港区
百年港口与这座城市相伴而生,和谐共长。
始建于1892年的青岛港,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目前有青岛老港区、前湾新港区、黄岛油港区和董家口港区四大港区组成。其中,老港区地处胶州湾东岸老城区,环胶州湾,新老港区隔海相望,一同见证着港口经济的繁荣和这座城市的变迁。
青岛港老港区面积约3.3平方公里,现有泊位29个。目前,老港区主要从事杂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客运服务,拥有沿黄流域最大的散粮接卸基地,货种主要有粮食、钢材、成品油、集装箱等,年吞吐量达到4000多万吨,占青岛港四大港区吞吐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经历百年风雨,老港区在承接青岛以港兴市战略、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青港国际大港公司经理赵波说。
然而,作为胶州湾岸线的重要节点,近几年来,随着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优化调整和港口自身的快速发展,老港区原有的功能定位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去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和港口发展实际,青岛港既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主题,又兼顾企业的环保社会责任,以构建现代港口大物流体系为目标,决定对主要业务板块进行专业化布局调整,着力打造“绿色环保世界大港”。特别是对位于老港区的大港公司货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努力完善港区功能,将煤炭、矿石和铝矾土等干散货货种逐步迁出老港区,转移至西海岸新区的董家口港区。10月25日上午,在青岛港大港公司八码头DC60货场内,随着挖掘机将最后一斗散硫磺市提装车完毕,青岛港百年老港区正式结束散货货种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老港区周边更洁净
“退出的这三大干散货种吞吐量,占老港区吞吐总量的30%左右。”赵波说,百年老港全面终结干散货作业,将对城市交通、环保和生态等产生积极影响。
显而易见,港区周边的交通流量将大幅减少。目前,老港区的货物转运主要有转水(即到达港区之前将大船货物转移到小船,通过水路运走)、火车、管道和公路运输等四种途径,煤炭、矿石和铝矾土等干散货运输主要依靠公路。“每年约有近10万辆货车,通过位于杭州支路的8号码头进出港区,将这三大干散货从港区内转运出去。平均起来,仅拉散货每天就有近300多车次进出老港区。”赵波一边向记者算账,一边说,“干散货退出之后,每天将直接减少300多车次的交通流量,这将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缓解港区周边交通状况等起到积极作用”。
老港区周边的空气环境质量和生态也将得到明显改善。赵波告诉记者,多年来,老港区本着打造“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对煤炭、矿石和铝矾土等干散货采取了多种防尘抑尘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不可否认,这些货种势必还是会对周边空气环境质量带来影响。“这些货种退出老港区,老港区周边将更加洁净”。
集中精力打造邮轮母港
从货种结构来看,干散货业务的逐步退出,并不意味着老港区装卸生产作业已经全部终结。目前,老港区内仍有粮食、钢材、成品油等货种。干散货业务迁移之后,老港区的装卸生产将更加洁净。同时,业务的转移更为老港区“腾笼换鸟”,集中精力打造邮轮母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从位于新疆路的青岛港集团正门进入,一块偌大的交通指示牌映入眼帘。从去年起,指示牌上的“六号码头”旁边已被醒目地标记上“邮轮母港”四个字。简单的四个字背后,传递着这个百年老港的新使命与新担当。
最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邮轮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应对国内港口城市转型发展带来的挑战,提出要充分利用青岛宝贵的岸线、旅游等资源,依托相对广阔的腹地,加快建设邮轮母港,推动青岛港和整个城市实现战略转型。承接市委市政府的这一战略决策,青岛港集团与有关部门一起,在干散货业务迁移之前,便已启动了邮轮母港码头建设、整体规划设计等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去年,邮轮母港码头主体工程建设完成通过验收,具备停靠世界最大邮轮能力。“青岛邮轮母港启动区共规划3个邮轮泊位,其中新建超大型邮轮泊位1个,利用6号码头现有泊位2个,岸线总长度966米,可全天候自由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2.5吨级海洋绿洲号和海洋魅力号邮轮”。青岛大港邮轮办公室主任刘文韬向记者介绍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邮轮母港码头主体工程通过验收以来,青岛港立足邮轮航线开发和邮轮产业链的经营,争揽适合青岛港的航线。通过各种渠道扩大青岛邮轮母港知名度,为邮轮业务拓展奠定基础。今年4月份,在各船公司已将船期提前一年制定完毕的情况下,全力争取到两艘邮轮挂靠青岛港。
10月16日,豪华邮轮“阿姆斯特丹”号平稳靠泊在大港公司七号码头,这是该邮轮首次访问青岛港,也是青岛港今年迎来的首艘国际豪华邮轮。
10月28日,首条以青岛为母港运营的航线——中国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旗下的我国内地首艘豪华邮轮“海娜”号,满载着1587名游客缓缓离开码头,驶向日本冲绳,并于11月2日顺利返青。
“首条母港航线的开通,对正在全力打造的邮轮母港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刘文韬说,邮轮业素有“水道上的黄金产业”之称。青岛自1979年开始接待国际邮轮,是当时国内接待邮轮最多的城市之一。但遗憾的是,这些邮轮都把青岛作为经停港,每个航次仅停留大半天左右,并且没有游客上下船。“海娜”号邮轮首航,标志着青岛邮轮母港加速驶向新时代。
目前,与邮轮码头配套建设的青岛邮轮母港国际客运中心正在加快建设。这个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设计的最高通关能力可达每小时3000-4000人次,其主要功能为联检大厅,同时配套免税商店等商业服务功能,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创建“国际邮轮城”
据了解,为适应新一轮城市规划布局调整,青岛港老港区规划五年内完成生产性物流业转移。转型之后,百年老港区承载的城市功能将由港航作业变为发展邮轮经济,打造高端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而随着邮轮经济的全面起航,还将触发老城区的全面复兴,未来百年老港将变身“邮轮母港城”。届时,老港区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放眼世界邮轮母港城市,大都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欧洲邮轮经济有较长历史,形成了著名的邮轮都市,其中首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青岛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国际邮轮城,比肩悉尼、巴塞罗那。
根据去年发布的《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规划》,今后,邮轮经济将作为青岛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来规划和发展。根据规划,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未来将成为邮轮城乃至整个青岛的海上旅游门户,其将与紧邻的配套区一起形成可满足世界最大邮轮停靠需求的综合型邮轮母港,并带动大港片区发展成为集金融商务、商业贸易、办公居住、文化休闲、航运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邮轮城”,推动青岛成为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和国际一流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城市。
在青岛港集团发展部办公室,发展部副部长于晓华向记者展示了新近完成的邮轮母港概念性规划方案。“按照市政府要求,目前已完成了大港老港区及周边区域4平方公里和邮轮母港启动区设计招标工作。”她告诉记者,下一步,青岛将联手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国际国内著名设计单位,将老港区打造成一个并肩巴尔的摩内港、巴塞罗那港、悉尼达令港的国际港城新示范,让老港区与青岛整体连动、港城融合,打造成为青岛市老城区“皇冠上的明珠”。(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周建亮)
责任编辑:丁一珈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