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特别关注

房价是真降还是“假摔”?楼市面临深度博弈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0-07-15 08:29: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我国房地产市场半年数据解读

 

房价17个月来环比首次下降、成交量逐步走出“谷底”、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今年1 6月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数据,直观地说明了上半年楼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不过,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超过预期,下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在此形势下,楼市调控如何“迎难而进”?

楼市半年报:调控效应正在显现

种种迹象表明,本轮调控确实点中了不少投机者的命门,高温楼市有了“退热”迹象。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比5月缩小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 。进一步梳理发现:4月份,70个城市中,只有三亚一个城市房价环比微跌,如今“下跌面”波及至28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一线城市房价均告下跌。

成交量从低迷到渐出“谷底”。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尚有8206万平方米;至5月,已降至6800万平方米。至6月,部分观望者入市,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回升至9200万平方米,为上半年最高位。

开发投资保持“高位不落”。尽管遭遇严厉的调控政策,46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仍达到 4.82亿平方米,开发投资达到 13153亿元,总额大大超过前3个月。业内关于“房地产投资将大幅跌落”的担心,并未成为现实。

开发贷和个贷明显收紧。上半年,房地产企业国内贷款同比增幅回落,从年初的46.1% 回落至上半年的34.5%;个贷方面,前四个月的逐月累计增幅均在100%以上,但至6月已降至60.4%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这些数据表明,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已初见成效,特别是在遏制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角度看,效果明显。但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首要的任务是稳定市场预期。

“本轮调控在抑制投资性需求方面达到了效果。”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总经理葛海峰说,“但一些刚性的购房需求也被抑制了,后期应加大市场供给。”

深度博弈期:五大症状不容忽视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好比一个高烧不退的病人,主治医生辨证施治,病情暂时缓解了,但要除根,还需要持续治疗,效果有待观察。”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说,“一些症状表明,当前楼市正处于买卖双方和市场各利益主体的深度博弈期,调控决不能松懈。”

局部地区楼市“高烧不退”。6月,70个大中城市中有49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持平或保持上涨,其中上涨城市均为二、三线城市;有39个城市的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持平或上涨。

高房价“坚冰”未融。以住宅期房销售均价为例,今年1月至5月,北京四环路以内的价格每平方米涨到 34620元,六环路以外每平方米也超过万元,达到 11748元。而一些楼盘打折基准价为3月中旬的高点,存在“假摔”之嫌。

信贷悄然“放水”。记者713从上海某房贷机构获知,目前,与该机构合作的一些分行、支行,有选择性地对黄金地段的住宅贷款开了“绿灯”:如只要客户首套房没有贷款,第二套房也可享受首付三成和利率折扣等优惠;停贷第三套房,个别银行从一开始就没有执行过。该机构6月办理的15%的单子都属于这种“放松的二套房贷”,其中大部分都是投资者。

投资转移而非退出。目前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概念板块增温,投资性购房增加,呈现量增价涨的态势。数据显示,目前沈阳投资性购房比例接近30%,而一年前仅为10%左右。

房企逆市拿地风潮涌现。与一些市场传言相反,上半年的土地市场并未随着楼市调控而完全陷入停滞,虽然出现了流拍和土地成交萎缩的短期现象,但近期一些房企“攻城略地”开始加速。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35.6%,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长84.0%,进入4月调控周期后,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和费用仍在大幅增加。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新一轮楼市调控已有3个月,在楼市调控政策重压下,从投机者到房地产商,自然会打个寒噤,但仍在豪赌未来楼市的升值预期。楼市回归理性,仍需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强化执行力。

最复杂之年:“两难”楼市如何调控

在实体经济曲折复苏的背景下,半年房价数据终现“拐点”,市场上出现了“第三套房贷松动”等难辨真伪的信号,以及类似“房地产调控政策即将松绑”的论调,已持续3个月的房地产调控到底是“收”还是“放”,调控应如何发力?

权威人士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当前突出的紧迫性问题必须兼顾,而这些都必须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受访的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担心,“放”可能使得之不易的调控成果毁于一旦,随之而来的就是房地产价格出现新一轮报复性反弹,而过度“收”显然也会伤及经济。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说:“中国住房市场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调整期,去消化前几年形成的价格泡沫,使之回归与经济基本面及居民家庭支付能力基本协调的水平。如果宏观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这个调整期可能还会延长。”

尽管理性回归之路艰难,但防止楼市的大起大落始终是各方的共识。专家认为:“房价的暴涨暴跌,对消费者、行业、银行和政府都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不少专家认为,个别城市房价的适当回落是正常的。而楼市走向理性回归的步伐有多快,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的总体走势。从历年对楼市调控的过程看,包括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在内的多种强势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也不可小视。高房价问题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上关乎数万亿元的商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下涉及几十个相关行业,中间还夹杂着千家万户。专家表示,楼市调控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只能采用“渐进疗法”。(据新华社)

王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