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敢当时评

中国青年报:缓解电视问政疲劳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严辉文   2014-07-09 09:26:00

关键词: 疲劳症 电视观众 电视栏目 舆论监督 沟通

  原标题:缓解电视问政疲劳症

  日前,武汉电视问政期中考已“收官”。第五场投票结束后,“最令观众满意的践诺单位”评选共有12010人参与,黄陂、江夏、东西湖三个区分列前三,最接地气嘉宾共有11863人参与。(人民网7月8日)

  电视问政在加强舆论监督、实现官民沟通、实施治庸问责、推动解决问题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从相关电视栏目的收视率看,社会公众参与政策讨论的热情也提升显著。不过,电视问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渐趋平庸化、官员应对套路化、问政效率递减化。曾经很锋利很管用的电视问政,疲劳症状渐显。

  这首先与电视问政舆论监督功能先天不足有关。虽然在主持人与官员的对话之外,电视问政引入专家学者、网络名人、社会公众的参与,但是这毕竟是一款“奉命问政” 的节目。换言之,这种问政模式是有限度的开明政治产物,正如有专家所直陈的,是典型的“人治”。既然是“人治”,那么在主管官员的旨意和好恶之外,一切都是可商量的。比如,哪些问题可以列入选题,哪些案例需要拿出来问一问,可能是事先在一定范围内“沟通”的结果。

  对电视台来说,对监督分寸的拿捏把握并不容易。首先,本地电视台主持人恐怕是不大方便让本地官员太过难堪。专家学者、网络名人之类,也要能入主办方的法眼。相关官员的事后反馈,也左右着这类人选的选择。太犀利是上不了的,即使上了一回,下回也可能被淘汰。最难免俗的一点,既然是体制内的节目,电视问政所有环节都难免出现“应对问政”甚至于“反问政”式的人为干扰,从案例选择、主持人发问以及场内场外的点评、声援、打分、投票之类,都有人为操纵的可能。

  由此一来,难免出现电视问政官员紧张一阵子,节目风光一阵子,曝光问题解决一阵子,正常工作机制启动一阵子的循环。激情演讲、立马处理、迅速免职、连夜拆除之类举措,也可能只是热闹一阵子。其后所出现的最大后遗症则在于,官员将采取“电视问政、唯此唯大”的应对策略,类似问题乃至更严重的问题,因为电视问政未涉及,也许照例视而不见。根本而言,电视问政依赖症也是电视问政疲劳症的一种。

  电视问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监督。正因为这种舆论监督局限于开明官员的钦点、众多官员的掌控以及追求问政的个别效率、问政政绩的可观赏性等方面,难免让这种舆论监督的深度、广度以及真实效果大打折扣。有些问题本就刻不容缓、积重难返,相关部门也并非不知道,但还需要等到集中上电视问政节目再解决。甚至还会出现电视问政问过了,对着麦克风和电视观众承诺了,但问题仍然久拖不决,最后不了了之,使电视问政沦为“表演问政”。

  如何缓解电视问政疲劳症?至少从舆论监督的层面来看,尤其需要立体跟进。假如说,电视问政奉命舆论监督是“盆景”的话,那么放开舆论监督,放手让所有的媒体自主监督,让全社会网友随时监督,并建立同样畅通的问责反馈渠道,则是至关重要的。官员就不至于只把精力用在“应对电视问政”上,而真正在舆论监督的眼睛下工作,真正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将成为可能。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709/c78779-25256786.html

初审编辑:周传金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