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敢当时评

“扶我卡”治不好“扶不扶”的病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传言   2014-06-16 09:52:00

关键词: 扶与 扶不扶 扶我卡 治好 声明

  作者:王传言

  近日,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街道党工委为70岁以上的社区老人免费订制了“扶我卡”,卡上有“请您扶我”四个醒目的大字,还有一份专门标注的声明:被扶者后果与扶者无关,此外还有老人的照片、年龄、病史,背面则是居住地址、家属联系电话等信息。(6月15日 新华网)

  订制“扶我卡”的初衷很好,那就是为了避免老人倒地之后没有人敢扶起和没有人愿意扶起的困境,尤其是“被扶者后果和扶者无关”的字眼更是刺眼。因为在一个道德水准极高的社会中,对于老人倒地,理应被周围人扶起来。这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但是反观现实,各种因为扶起倒地者反而被讹诈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开始对扶起倒地的人产生疑惑:扶起来的话,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却面临着两种结果;如果不扶起来的话,那就与自己没有关系。在扶与不扶间,人们自然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扶我卡”其实就是想破解“扶不扶”的难题,将扶人者的责任降至最低。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晰看到这样的问题:尽管,在“扶我卡”上写明了免责条款,指出扶人者没有任何责任,但是法律却是讲究证据的,这样的“声明”如果再次遭遇倒地者变卦的话,到时候仍旧是说不清道不明。可见,“扶我卡”远远不能整治好“扶不扶”的病,它只是看到了“扶不扶”的困境现象,并希冀从中获取解决之道,但是却没有戳中“扶不扶”的“七寸”。从根本上说,“扶不扶”是一个道德与法律碰撞的难题,裹挟在扶与不扶之间的人们,看到了太多法律的现实判例,自然会做出一个决定。

  在“扶不扶”的问题上,各地其实出台过各种措施整治,比如设立见义勇为的基金会,如果遇到扶人者被讹诈,那就动用见义勇为基金进行赔偿。可以说,这样的努力仅仅是亡羊补牢,尽管能够弥补扶人者的经济损失,却难以弥补扶人者的精神创伤。因为这种创伤才是永恒的。“扶人卡”也有着相似的功效,它期望能够将扶人者和被扶者的关系厘清,让扶人者安心去扶人,但是,这也仅仅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道德高尚的假设。即谁能够预测被扶者就一定能够遵守“扶我卡”上的条款呢?

  要治好“扶不扶”的病,道德与法律需要两管齐下。对于道德来说,弘扬社会的文明旋律是主要色调,让人们形成惩恶扬善,崇德向善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在法律的天平上,对于“扶不扶”出现纠纷的判决应该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到底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千万不能重现出现天津许云鹤案件的结果,从法律上形成扬善的环境,才能逐渐将“扶不扶”的病治好。

http://www.dzwww.com/dzwpl/gdyc/201406/t20140616_10457482.htm

初审编辑:周传金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