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大多数酒厂都不再用传统工艺去发酵酿酒,但作为寺后老烧锅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的于同刚依然坚持保护和发展青岛地域最古老的酿酒技艺。[详细]
平度扛阁又称张村扛阁,是山东青岛平度郑家张村一带的一种传统民俗广场舞蹈形式。[详细]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中,瓷器承载着厚重的人文情怀,能让瓷器“起死回生”的锔瓷手艺跨越了千年历程,影响了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见证了中国瓷文化的发展历程。[详细]
剪纸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凭借其独特的技法和魅力,文化包容度高,可简亦可繁,表现内容丰富多样等特点,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作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剪纸艺术保护和传承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来自西海岸新区的王德蕊正是这样一位与剪纸惺惺相惜了近...[详细]
有四代传承史的万和春排骨米饭始创于上世纪20年代的青岛,经历近百年的变迁,万和春这个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并享誉岛城,成为了一张“青岛的美食文化名片”。从小因为在排骨米饭香气中成长的王涛,便对制作技艺耳濡目染,也最终成为了万和春排骨米饭制作技艺的第四代...[详细]
万延滨,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青岛师范学校,一直从事教育工作,2012年起拜第四代传承人何云显为师学习木榨榨油,并进行古法榨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为进一步弘扬这一技艺,万延滨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和展演。 [详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胶州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儿;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计放一放;听见秧歌扭,豁上老命瞅一瞅……[详细]
花灯又名灯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且品种繁多,分为许多流派,老家位于昌邑县的孙志芳是青岛为数不多的民间花灯艺人,从他记忆中的爷爷辈算起,到他已经传承了近百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花灯样式。[详细]
六岁起便习武孙德龙,跟随太极螳螂拳宗师郝恒禄、叔父郝斌学习家传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至今已达70余年,现任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山东省武术协会委员、山东省武协专家组成员、青岛市武术协会常委、青岛郝斌太极美化螳螂拳推广中心法人、主任兼总教练、中国武术段位...[详细]
古琴至今已有余3000年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在琴、棋、书、画中位列首位。清末著名琴家杨时佰老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古琴家、斫琴家,创立了九嶷斫琴法,在民国初年斫琴150余张,并资助学校,倡导琴学,著有影响深远的《琴学丛书》。如今,九嶷斫琴...[详细]
青岛崂山区沙子口海域,砂纸海底,多条河溪汇聚,形成了浪涌湍急的海面,使得生活在这里的鹰抓虾不得不与激流抗争,这也恰恰促成生活在这里的鹰抓虾,肉质紧致且富有弹性,更重要的是它是青岛特色海产品——金钩海米,当之无愧的“主角”。 [详细]
在山东省平度市一个叫做孟家村的小村庄里流传着一个百年舞蹈技艺——烛竹马舞蹈。烛竹马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在竹马的基础上逐渐改进演变而成。夜间表演时将“竹马”的前胸和尾巴上放上蜡烛,因此而命名为烛竹马舞蹈。烛竹马舞蹈2007年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今年6月13日,适逢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学生非遗创业实践活动“我为非遗代言”的首批大学生非遗创业团队授牌仪式,在青岛市文化惠民非遗创意大集活动中举行。[详细]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青岛市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非遗进景区”专场演出在青岛市五四广场隆重举行。演出中有一个节目的亮相夺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那便是胶州吹打乐《最炫胶州秧歌风》。节目的精彩亮相,精湛的表演、浓郁的韵味、新颖的形式,尽展...[详细]
“龙凤飞升,绕转穿行,走如风过,动如江河”。或许你曾经听过这些口诀,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它来自尹氏八卦掌。各八卦掌流派中,尹氏八卦掌以其“硬掌”特点而闻名,动作刚猛、多穿点,尚直劲,出手讲究“冷脆快”,富强抖力。尹氏八卦掌手形以牛舌掌(四指并拢,拇...[详细]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叫火笔画、烫画。黄氏烙画的制作工艺在即墨世代流传,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创作氛围。由于幼年便耳濡目染爷爷和叔父的烙画制作过程,因此黄旭在少年时期便掌握了烙画的基本工艺,并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 [详细]
手指画又称指头画、指掌画、指墨画或称指墨艺术、指头生活等,是以指或掌在纸或绢等材质上作画而得名。据记载,最早起源于唐代,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艺术地位,但随着潜心研究者越来越少,此项技艺逐渐被边缘化。韩国栋从事中国画研究近40余年,精研手指...[详细]
高士湘,1961年生,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母学习糖球制作技艺。1979年开始步入社会,利用节假日从事糖球制销工作,之后开创了芝麻糖球的制作技艺和“雪里红”糖球的招牌产品,分别到韩国、济南、青岛周边各区县展示青岛糖球制作技艺。曾被评为市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详细]
“锔锅唠……锔盆吧……”,那些抑扬顿挫、曲折幽长的吆喝声曾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几十年前在城市和乡村的街巷里,就有这么一群人,它们往来穿梭,提着担子,挑着篮子,它们就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锔匠”作为他们中最古老的一群人,以为百姓锔补破碎的为生,在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