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120急救员:没睡过囫囵觉 随时在路上
来源:大众网 作者:蒋甜 2016-07-19 15:42:00
关键词: 急救中心;急救员;路上
手机发来出诊任务。蒋甜摄
王师傅查看出诊地点。蒋甜摄
询问伤者病情。蒋甜摄
值班大夫郭玲玲给患者包扎好伤口。蒋甜摄
王师傅打电话通知患者家属。蒋甜摄
急救车准备出发。蒋甜摄
将患者送往医院。蒋甜摄
私家车会主动给急救车让路。蒋甜摄
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宿舍。蒋甜摄
编前语:进入7月,骄阳似火,青岛也迎来了潮湿闷热天气。而在医院、码头、机场、火车站,120急救员、建筑工人、消防员、民警等普通劳动者,仍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汗水保证了我们能享受平安、便利的生活。近日,大众网策划了《烈日之下——大众网记者探访一线劳动者》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一线,探访这些劳动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日常工作场景。
大众网青岛7月19日讯(记者 蒋甜)“快,有人受伤了,马上出车。”15日上午一早,青岛市急救中心海慈站郭玲玲一接到任务,跟着车组其他四人一路小跑上了车。对他们来说,每天的工作就是急!快!当天上午,大众网记者跟随一线急救员体验他们的日常工作。
上午8时许,大众网记者来到青岛市急救中心海慈站,此时海慈医院门口已被私家车堵得水泄不通。“有打架受伤的,已经接上伤者,马上赶回来。”当记者联系到当天的值班大夫郭玲玲时,他表示已经接了一个病人在往回赶,十分钟后,急救车回到了海慈医院。
一下车,一位伤者被工作人员搀扶着走下急救车,跟车大夫郭玲玲正在清洗自己手上的血渍。“今天刚上班就接到呼叫命令,放下咬了两口的馅饼赶紧出诊。”郭大夫告诉记者,刚才拨打120急救的是一个小伙子,跟人打架受伤,左右手的筋腱和血管断了,她手上的血迹就是给患者包扎后留下的。经查看后,大夫建议患者马上转到401医院,9时28分,记者和车组5位工作人员一起上了急救车。车上,担架员王陈香不停地打电话联系伤者家属,急救车从海慈医院一出来,顺着汉口路到镇江北路拐到江西路直奔到山东路。记者注意到,虽处于高峰期,路况比较拥堵,大多数私家车都会选择给急救车让路,9时40分,急救车来到了401医院,记者看了一下时间,将近五公里的路程,急救车十分钟到达。
“把患者及时送到医院,我们的任务也算完成了。”郭玲玲告诉记者,现在她们马上赶回医院等待下一个任务。随车回去的路上,记者跟2位担架员师傅聊了起来,今年39岁的王师傅干担架员工作已经有了16个年头,从26岁刚接触这个工作,见多了车祸血淋淋的现场,从当初的恐惧慢慢变得沉着了。
“不管多热多冷的天,我们都跑在第一线。”王师傅告诉大众网记者,现在和寒冬,一般是老人叫救护车的居多,这两个季节是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常发季节,他们也会更忙。王师傅说,担架有40多斤重,到了夏天下雨,他们也要冒雨抬担架,到了冬天道路结冰,滑倒也是常事,“倒下也要先保护好患者,第一反应就是先把腿撑住担架。王师傅告诉大众网记者,很多小区都是老楼,他们每天都要爬好几十层的楼梯,下班的时候,腿都累得打颤。
"我已经连续上了三天班,总共出诊38次。"王师傅称,为了不用来回跑,他选择连续上三天班,每天住在120急救办公室。记者注意到,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一张上下床、一排大衣橱已塞得满满当当,剩下的空间只够一个人走动。王师傅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只是躺一下,来了任务要随时出诊。
11时38分,当记者准备离开时,电脑上又传出一声呼叫声,5个人迅速走出急救站,随时待命。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