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城市强县域必须强 青岛县域经济高歌猛进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宋弢 白晓   2015-04-12 09:12:00

关键词: 汉缆 县域经济发展 城市布局 城市竞争力 县域工业

  □ 本报记者 宋弢 白晓

  近几年,青岛县域经济的抢眼表现堪称“现象级”:2011年,全省县区地方财政过40亿元的5县区“光荣榜”上,身为全省发展龙头的青岛,尴尬地榜上无名。随后,青岛县域经济启动“赶超发动机”,始终以高于全市、全省1至2个百分点的增幅高歌猛进:2014年,全省地方财政县(市、区)前五强,青岛独占四席;全省116个县生产总值排名,即墨占据榜眼,胶州平度莱西分列第五、六、二十位,青岛的四个县级市全部入围全国百强。

  “县域强则城市强”,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结论。事实也的确如此:青岛县域经济的突飞猛进,体现的是决策者对“城市强县域必须强”这一发展逻辑的清醒认识和重点着力,是近几年青岛实施“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升华的直接产物,也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标识。

  全域统筹释放县域经济潜力

  21个经济功能区,10个落子县域,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板块的牵引作用全面显现

  在时间节点上,青岛县域经济的提速,与2011年初新一轮青岛空间战略规划出台基本重合,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观察视角:县域勃兴,是青岛“全域统筹”这一战略背景上的最夺目的亮点。

  青岛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周江杰细道原委:相当长一段时间,县域发展是一个让青岛略显尴尬的话题。从全国看,与动辄县域经济占比70%多的珠三角、长三角相比,2011年,占全市近七成面积的青岛县域,经济产出勉强过半,是一个刺眼的短板;在省内,青岛身为龙头,担负着带动全省的重任,但却连自己的县域都没有带起来。

  究其原因,青岛郊县,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划归青岛,由于历史“惯性”作用,青岛没有跳出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最突出的表现是,规划一直仅限于城区规划,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诸方面,都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支撑,广大县域优势始终无法充分发挥。

  这种局面随“全域统筹”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写。2011年,青岛出台城市历史上首个全域发展规划,“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城市布局的展开,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得到了空前释放。

  胶州湾畔的胶州,处于青岛三城联动“品”字形格局的核心位置,青岛中心城区的重新构筑,使全国八大机场之一的4F级胶东国际机场花落此处,胶州的发展也由此境界大开: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与中航集团打造百亿级航空产业基地,加上与之前的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枢纽、全国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示范区等优势结合,一个新的千亿级物流产业呼之欲出……胶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立新说:这一布局,至少能在经济体量上“再造一个胶州”。

  一个大项目的布局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一个产业聚集区就是一个发展新高地。这样的场景,几年来在青岛县域成燎原之势:设计产能60万辆的德国大众商用车基地落户即墨龙泉,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将形成令人惊叹的三千亿量级汽车产业集群;抓住城乡统筹“牛鼻子”,对流域面积占青岛市域总面积一半的大沽河进行全面治理,辖区流域范围内50个镇、240万人口旧貌换新颜。

  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反复强调:相较国内同类城市,地域海域比较广阔是青岛一个很大的本土优势。伴随着县域在全市经济版图的大显身手,这一优势正迅速“变现”:基础设施方面,全市陆续完工、开工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城际轨道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县域的发展承载能力脱胎换骨;产业布局方面,全市21个经济功能区,10个落子县域,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板块巨大的牵引作用全面显现,青岛县域正在“全域统筹”开启的新纪元中加快腾飞。

  腾笼换鸟重构城市竞争力

  工业布局向县域转移,不是简单的量的配置,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是布局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双轮并行

  近几年,青岛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企业搬迁行动,涉及7万多职工、200多亿元资产的110户市区老企业悉数搬离主城区,定向迁入分布在郊区县的产业集聚区。

  这些新的产业聚集区,为县域经济增添了活力。位于平度的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是市里确定的化工产业集聚区。平度市招商局副局长任文江介绍,功能区已承接投资43亿的9家老城区化工企业入驻,并以此为“班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总投资220亿的47个过亿项目,目前正努力培育3个百亿级、1个千亿级的化工产业集群,为工业相对落后的平度增添一个发展重镇。

  在青岛生产力新的布局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二产向县域整体性战略转移,使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青岛产业结构升级互为衔接,成为城市优势再造的重要方面。

  青岛市委党校经济专家刘文俭解读:青岛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律,不同区域之间及早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是青岛保持城市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具体说,中心城区应以竖向增长为主,注重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经济,同时加快产业功能郊区化战略。因此,青岛近年来的县域强劲增长,也是城市竞争力重构良效的生动呈现。

  工业布局向县域转移,不是简单的量的配置,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是布局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双轮并行。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染料企业之一,双桃精化位于胶州湾畔的逼仄地域,失去了腾挪空间。迁至新河基地后,70%设备直接从国外采购。总经理助理夏清合如数家珍:“相较老厂,新厂少建8个厂房,少占地万亩;从前4000员工产值只有6亿,现在700多人将突破35亿;原来诸多新产品无法生产,现在30%—40%产品直销国外……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跨入技术密集型企业。”

  产业集群是工业获取最大效率和竞争优势的必然路径,这既是青岛做强县域工业最突出的做法,也是最大的突破所在:市里着眼于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规划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出台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确定了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等55个产业聚集区,凝心聚力,填平补齐,最大限度拉长区域经济分工合作链条。

  目前,特色集聚局面已初步形成:在装备业为主攻方向的胶州开发区,已囊括汉缆、特锐德、软控等青岛几乎所有的装备业上市公司;为城区老企业提供新“笼”的新河基地,当前已成了全市各区精细化工企业寻求升级的首选……统计数字验证了青岛块状工业经济优势的日渐凸显:55个产业聚集区,2012年在全市占比49.16%,2014年达到54.3%;2015年全市工业集聚度将提升到65%以上。

  工业化、城市化,本来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产业聚集,为青岛县域城市化提供了动力:2014年县域10个工业区开发面积达280平方公里,按照“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现代工业新城理念,完善产业集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这些新兴地域生产综合体,正在变为有机疏散、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全市的城镇化水平从2011年的64%升至2014年的68%。

  能放则放加快化镇为城蝶变

  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运行机制;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向薄弱区域倾斜,支持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

  以2012年五大班子全部参加的县域经济发展会为标志,青岛对县域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陡然增大:市里先后出台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意见、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周江杰总结:“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是青岛对县域经济政策最为密集、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之一,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改革推动,对县域生产力的强劲释放至关重要。”

  2012年,青岛实施了新一轮市与区市的财政体制改革,构建了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运行机制,极大调动了区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同时,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向薄弱区域倾斜,支持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

  “以前很少能从市里搞来钱,现在真是容易多了。”赵立新算了笔账:每个特色小镇能得到2000万的起步资金,每个新型农村社区200万。农村水利建设、旧村改造……各种各样的支持加起来,市里近几年给胶州至少20亿。

  统计印证了赵立新的说法:仅2013年,青岛市对区市专项补助为177.8亿元,比2012年增长15.6%。2012年至2015年,每年市财政支持平度、莱西、蓝色硅谷等重点区域发展的单笔转移支付,就达17亿元。

  突出体制创新,以改革为动力,解放和激活广大县域的生产力,也是青岛县域经济发生巨变的内因所在。

  2012年,着眼于优化城镇布局,青岛启动扩权强镇和农村社区改造,全市83个镇调整为55个,同时规划建设为1047个新型农村社区,争取用10年或更长时间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生产要素的集中,大大提高了乡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以简政放权来激活广大农村的活力,是青岛推动关键环节改革的一个突出方面。2013年起,青岛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镇、莱西市姜山镇、即墨市蓝村镇、黄岛区泊里镇成为首批试点,按照“权与利”与县看齐的原则,在审批权限、土地指标、财政收入等方面“松绑”、倾斜,加快化镇为城的“蝶变”:力争到2016年5个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

  在近年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青岛市雷厉风行,按照“能放则放”原则,区分市郊三区和县级四市不同层次,采取委托、授权等形式,分别下放审批事项132项和107项。胶州市李哥庄镇承接的上级下放审批事项达到178项、监督服务事项62项,占市级保留事项数量2/3以上。可以说,镇上想要的全都放下来了,一般的审批,根本用不着出镇。

    

初审编辑:周传金
责任编辑:高忠业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