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媒体推测波士顿爆炸幕后黑手:或为国内右翼分子

来源:大众网综合   作者:   2013-04-17 08:18:00

当地时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街头发生连环爆炸袭击事件后,特警队队员出动,确保城市不会遭遇持续袭击。

  当地时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街头发生连环爆炸袭击事件后,特警队队员出动,确保城市不会遭遇持续袭击。

  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16日否认其参与了15日发生于美国波士顿的连环爆炸袭击事件。该组织发言人埃赫桑表示:“我们支持对美国以及盟友的攻击,但我们与波士顿连环爆炸袭击案没有关系,不过,我们会继续掌握所有机会,锁定这些国家。”

  尚未有组织或个人宣称对波士顿连环爆炸袭击事件负责。有媒体推测,波士顿连环爆炸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可能有三类:一是美国“自己人”,即其国内的极端右翼分子;二是来自国外,藏匿于美国的恐怖分子;三是其他某不知名组织的杀手。

  有媒体称,一位涉嫌参与波士顿连环爆炸袭击事件的沙特籍男子目前已被控制在波士顿一家医院中。该男子20岁,严重烧伤。

  【悬疑1】之凶手

  波士顿警方寻找“黑衣人”

  英国媒体15日报道称,波士顿警方正在寻找爆炸案的一名疑犯。该疑犯身穿黑色运动衫,背着一个背包,肤色较深,可能是一名黑人。参与调查的官员则表示,爆炸发生时,该疑犯就在事发现场附近。在第一波爆炸发生前,他试图进入一处禁区,但被拒绝。该官员回忆说,根据这名男子的口音,他可能是一名外国人。

  美国媒体报道指出,爆炸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布了一张有“神秘黑衣人”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远处的两栋楼之间升起了白烟,街上一片狼藉,人们乱作一团。不过,在爆炸地点旁边的屋顶上,人们隐约地看到一个黑色的身影,有网友怀疑此人可能是疑犯。

  对此,有专家认为,这种恐慌性的流言很像是“9·11”事件发生后的部分谣传。当年,曾有不少民众传言从浓烟中看到了“恶魔的面孔”。据专家解释,在恐怖事件发生后进行传谣,会给一些人带来“掌控信息”的虚假安全感。(韩旭阳)

  【悬疑2】之动机

  枪支管控点燃黑手怒火?

  截至北京时间4月16日23时,波士顿警方尚未公布幕后黑手的作案动机。一些专家认为,爆炸发生的地点正好有一个标志着26公里的指示牌,这个牌子据说是为了向在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中死去的26人致敬。正是这起枪击案促使美国政府和民众下定决心制定更为严格的枪支管控法案。由此,专家认为,选择这个地点施暴很可能是疑犯希望表达对其枪支管控的不满。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际研究和战略中心的跨国威胁和国土安全专家扎拉特则表示,疑犯可能另有目的。在其看来,造成伤亡的袭击暗示此次“策划”与网络无关。扎拉特提到,如果不是恐怖袭击前的网络聊天泄露信息,2009年未遂的纽约地铁爆炸案和2010年未遂的美国时代广场爆炸案很有可能实施成功。

  扎拉特表示,如果你注意到,来自“基地”组织的一个团体的指令,你会发现其核心意思是:不必等待来自组织高层的指令,就可以发动袭击。(韩旭阳)

  【悬疑3】之手法

  连环爆炸疑为“基地”癖好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安全研究专家彼得·纽曼称,以目前爆炸案的目标选取和犯罪手法来看,很可能是“基地”组织成员干的。纽曼分析指出,此前,“基地”组织成员曾无数次以纽约作为发动恐怖袭击的目标。对他们而言,波士顿是一个相对容易很多的目标。

  “在发动恐怖袭击方面,一些组织有着自己特殊的攻击形式。”纽曼解释说,“比如爱尔兰共和军的标志性袭击是汽车炸弹。而对于‘基地’组织而言,在同一个地方安置多种炸弹来达到大规模杀伤目的的做法算是他们的典型标记了。”

  纽曼说,由于此次波士顿连环爆炸事件中发现的炸弹是粗劣的自制炸弹,疑犯“要么是业余的极端右翼分子,要不就是业余的‘基地’成员”。

  据其介绍,此次发现的炸弹是一种粗劣的自制炸弹,任何完全不懂如何制作炸弹的人都可以从网上找到制作手册或者指南来制造此类炸弹。这种炸弹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生的爆炸事件中很常见。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讲师朱丽特·卡耶姆倾向于是波士顿本地人制造了惨案。朱丽特·卡耶姆说:“不管他对世界的看法如何,是左翼还是右翼,他一定是一个明确知晓波士顿马拉松赛事对当地人有重要意义的人。”(韩旭阳)

  【悬疑4】之安保

  人员往来密集蕴藏风险

  事发时,终点线附近有很多警察,但在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很难对所有人员进行安检,也不能将这一大片场所封锁。事实上,波士顿警方已经强调,这样的事件难以防范。

  任何恐怖威胁和安全防卫工作都是“矛与盾”的关系,美国国土面积这么大,地区间、国际上人员往来密集,安保工作再强也难免“挂一漏万”,安全威胁防不胜防。恐怖袭击和防范恐怖袭击这两者永远处于不对称状态:前者只要得手一次,就是成功;后者只要失误一次,就是失败。 新华社记者 孙浩 徐勇

  【悬疑5】之影响

  连环爆炸引发美重新思考

  从短期看,美国可能对公众聚集场所、公交工具等加强警戒。但从长期看,这次事件可能会引发人们对美国国内恐怖主义的重新思考。事实上,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层级对立的情况相当严重,政治上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冲突,加之各种极端组织的存在,都是国内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近期美国一些州发生警方遭袭事件,说明美国国内恐怖主义的土壤确实存在。

  自事发以来,从报纸、电视到网站等各大媒体都在纷纷滚动报道,“恐怖袭击”一词频频见诸标题,这折射出后“9·11”事件后美国社会的某种“惊弓之鸟”的心理。“9·11”事件已过去十多年,美国民众的心理已不像以前那么脆弱,但如今发生这种人员伤亡较大的事件,难免对民众心理造成冲击,对美国本土自我防范能力产生新的怀疑,这些后续影响都将成为美国社会下阶段的关注重点和热议话题。 新华社记者 孙浩 徐勇

 

吴立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