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每天2.6人死于闯红灯 道路交通伤害成“头号杀手”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   2012-12-03 08:12: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小节致命”,平均每天因越线致死者就有86人。

▲在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原因的调查中,59%被调查者认为是人车争抢。

▲2012年前十月,因违反道路标志线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巨大。

▲安全带和气囊共同使用有效保护率为65%。

  每年21万起道路交通事故,6万余人死亡……中国疾控中心伤害防控室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各类伤害死因中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一位伤害死因。相关法院数据显示,目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增长迅速,已成为受理数量最多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
  道路交通事故的三大推手包括:小节致命、路权失衡、管理滞后。2日是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如何构筑安全的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
    ■小节致命 前十月违反标志线致死2.6万人
  “见缝插针、乱穿马路”的行人、“随意变道、鲜有礼让”的司机,这是当前国内很多城市交通现状的真实写照。
  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显示,近年来,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导致,其中超过两成的违法行为是闯红灯、不按车道通行、违反禁令标志等“小节”。“小节致命”触目惊心:1至10月份,全国因闯红灯肇事造成死亡798人;因违反道路标志线肇事造成死亡26154人;因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因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肇事造成161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灯”、86人死于“越线”、1.4人死于“不让”、0.5人死于“强占”。
  另据位于北京的海淀法院数据显示,目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增长迅速,已成为受理数量最多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同时非机动车负全责或部分责任的交通事故案件也有所增加,约占所有案件数的三成左右。
  “我国从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骤然转变,虽然技能转变过来了,但汽车观念和文化却没有建立。”长期研究交通安全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刘攀教授认为。清华大学法学院余凌云教授指出,交通安全的魔鬼都在细节中,看起来是小事,又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路权失衡 管理者更多考虑机动车路权
  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城市缺乏科学规划,道路建设滞后,公交分担率低,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余凌云说。一些环线、立交桥进出口设计不合理,标识不明确等问题也饱受诟病,被认为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
  道路规划只有更科学,才能更安全。刘攀表示,目前我国道路资源日益稀缺,行人与车争抢路权的矛盾加剧,如何平衡,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从各地实践来看,交通管理者往往更多考虑机动车的路权,行人和非机动车经常处于弱势。
  不安全的路在农村更为突出。数据显示,由于道路标准低、安全设施不全等原因,2003年以来,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超过半数发生在农村公路。
    ■管理滞后 需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环”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会庆教授指出,虽然近年来各地交管部门应对交通安全投入很大,招数层出不穷,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比如目前对驾驶人管理应该区分普通驾驶人、职业驾驶人等实行分类重点管控。解决车路矛盾,在拓宽道路架设立体交通的同时,更应注重现有道路资源的盘活,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的密度是否合理,信号灯长度是否超过交通流量要求,立交桥和环路上下出口距离是否合适等,只有打通城市道路的“微循环”,才能真正保障交通安全顺畅。
  余凌云说,香港的人口密集程度和私家车拥有率超过很多内地一线城市,交通环境却好得多。原因是上下班搭乘公交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受访的多位专家和管理人士指出,解决交通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定位不清、政策短视的问题。只有搞清楚城市发展方向,规划才能有长远眼光,交通安全政策才能保持稳定。
    ■呼吁文明  多等一秒,晚走一步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2.56亿人。近五年来,中国每年平均新增机动车1600多万辆,新增驾驶人2000多万人。
  退一步好难,多等一秒更难。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贵在唤起全社会对交通安全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扭转“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不守法、不安全的交通乱象,尽快使“中国式”成为文明交通的代言词。
  遵守交通道德应是人让车、车让人、车让车的和谐相处。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合理规划道路,制定更为人性化的交通法规;交管执法部门加强交通文明宣传,严格执法,规范人车秩序。

吴立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