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5日 星期六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培训

加强网络时代的语文教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2015-08-20 15:25:00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语文教育

【文化评析·网络文明系列谈】

  作者:唐晓敏

  “网言网语”可以说是一种介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语言,兼有口语与书面语两类语言的特点。网友在网上留言,多是围绕着一个话题,有一种特定的情境。大家都明白的东西,就可不必再说,因此,网言网语有着简洁、明快的特点,词汇多通俗、时尚,句子多比较简短,而这也正是口语的风格。

  但另一方面,网言网语又是“写上去”的文字,网友之间彼此只能看到文字,而非面对面地交流,如果真要有话好好说,以理服人,还需要充分的、有逻辑的阐述。所以,矛盾就来了:公共讨论议题往往比较复杂,需要以书面语的逻辑讲理,但网络口语化的生态却没有培养出网友这样说理的能力,争论最终往往变成了站队和骂架。

  此外,网络语言看似丰富、有趣,创新语汇不断出现,但实际上并没有给日常语文带来太多的营养和情趣,经常导致审美单一。很多网络流行语,其“热度”多是一时性的,来去匆匆,按罗曼·罗兰的说法,流行的意思就是很快就不流行,时尚的意思就是很快就不时尚。此外,网络流行语也常常作为情绪宣泄出现,恶趣味的多,真有文化意蕴的、值得长久琢磨的少。

实际上,网络语言是文化生活的反映,防止网言网语的粗鄙化,需要从提升社会文化修养的基础做起。学校语文教育本来在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方面就责无旁贷,现在更应将“如何进行网络表达”“如何进行网上公共讨论”这样的议题渗透到网络时代的语文教育中。

  但目前的学校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首先,多年来,语文教材的选文缺乏经典性,文章数量也太少,学生无法通过文章的阅读形成语感。其次,语文教学中,虽然有写作和口语的训练,但方式方法都偏向于传统,偏向于教材内的狭窄范围。在主题内容上,并不常常涉及社会热议的问题;在能力培养上,也很少有针对现实社会问题剥茧抽丝般论证、辩论、说理的训练。笔者曾看到,某语文教材有一则口语训练材料《在毕业生离别晚会上的即兴讲话》,是这样“说”的:“时光老人依然脚步匆匆,历史长河仍旧波滔汹涌,那,就让美丽的回忆与幸福的感觉伴我们翩翩起舞,让激动的心弦和着自然的风韵随我们歌唱。歌唱青春,歌唱友谊,歌唱每一个难忘的时光。”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但对互联网时代的语文表达没有意义,而且是否真能提升日常口语能力也令人怀疑。

  一个心灵充实、丰盈的人,其语言也会是新鲜、别致的;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群体,其语言也往往是干净、文明的。防止网络语言的粗鄙化,不能仅从网络治理本身入手,还要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开始,从基础教育的引导功能开始。这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议事空间“自然地”文明起来。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