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
来源:青岛大众网 作者: 2010-06-11 10:46:00
费三元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腾飞和民族复兴,青岛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开辟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崭新时代,逐步形成了港口、开放、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和奥运城市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围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青岛加快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战略和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
2009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4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1:50.8:44.1调整为4.7:50.1:45.2。实现财政总收入1464亿元,增长1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7亿元,增长1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4亿元,增长17.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59亿元,增长2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3%、8.7%,达到22368元和9249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房屋销售价格上涨0.3%;城镇登记失业率2.81%。全市经济总量稳居中国大陆城市前10位,所辖5个县级市全部保持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青岛农业生产发达。盛产粮食、花生、林果、畜产品和水产品,是中国最北的种茶基地。2004年以来,建设了优质粮食、蔬菜、花生、果茶4个“百万亩示范区”。2009年,粮食总产354万吨,单产6688公斤/公顷,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花生、水果、蔬菜(不含果用瓜)总产分别为47万吨、82万吨和568万吨,肉蛋奶、水产品总产均达110万吨;蔬菜、禽肉和水产品出口多年居大陆城市首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9%,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95%,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79%;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2500家,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近900万吨。
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七大工业产业基地,家用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8.4%和10.4%。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8亿元,增长14.9%,轻重工业比例为42.75:57.25,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9.9%,产品销售率为9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6.5%;七大工业产业产值增长15.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4.5%。
青岛服务业发展迅速。围绕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发展民营经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品牌经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大力培育一批服务业知名品牌,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不断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足特色、做强地位,以“青岛服务”提升“青岛制造”。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210亿元,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4亿元,增长19.1%。
青岛金融业繁荣发展。现有银行类机构42家,外资商业银行11家,是山东省金融行业种类最齐全、外资银行最密集的城市,正在建设金融聚集区和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200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505亿元,比年初增加1620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584亿元,比年初增加41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5269亿元,比年初增加1206亿元。证券期货机构49家;境内上市公司15家,发行股票15只;境外上市公司7家,发行股票8只。保险类机构45家,实现保费收入115亿元。
青岛品牌经济蜚声中外。始建于1903年的青岛啤酒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出口量占中国啤酒出口总量的50%以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逐步发展形成海尔、海信、双星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新世纪以来,品牌经济呈现高新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有6家企业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海尔集团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其中冰箱和洗衣机市场份额分别占据全球同行业品牌第一。全市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质量管理奖5个、中国驰名商标53个、中国名牌产品69个。工业名牌企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品牌经济推动青岛向品牌城市加快迈进,先后荣获“中国品牌之都”、“中国十大品牌城市”等称号。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