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公路雪灾防治研究科研室:在雪山上创造奇迹
来源:光明日报 2014-10-13 09:59:00
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公路雪灾防治研究科研室有13名成员,平均年龄37周岁,最大的82岁,最小的26岁。这支有老中青三代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团队,是交通公路科研战线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科研集体。
新疆的公路建设在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三大山系及其两盆地中,有着不同的雪灾特点,是全国雪灾最多最严重的地方。公路雪灾防治研究科研室自1982年成立以来,紧密结合新疆交通科研区域特点,研究成果对雪害地区公路建设和减灾保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新疆的冰雪灾害不断,车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塔城的老风口就是一个典型。自1982年起,科研室在老风口打了三眼百米深的水井,用了几年时间种植了3公里长林草结合的防风雪林带。种植这片实验林,交通运输厅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科研室在这里从打井、耕地、挖坑种树开始,整整奋斗了十个春秋,甚至春节都在这里度过。如今,从老风口开始,直到塔城,那是一道长几十公里的绿色屏障,它不仅挡住了冬天的风雪,而且还改变了那儿的气候与自然环境。老风口已经完全改变了昔日的模样,为风吹雪地区公路建设提供了范例。日本研究雪害的专家阿部修等,在现场观察了解之后,很受感动,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日本的报纸上。
该团队的青年优秀科研工作者李俊超,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科研,2001年12月1日,从阿勒泰青河调查雪害返回途中,李俊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6岁。
2010年1月17日至18日,新疆伊犁果子沟路段先后发生13处雪崩,致使1500辆客货车辆被堵,7000余人滞留。雪崩造成国道312线一项目施工部的3名职工被埋,其中一人死亡,两人受伤。临危受命,该团队立即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从塔城地区连夜出发赶赴现场。抵达现场后,他们不畏艰险,面对风雪不断,雪崩频发,险情持续加剧等次生灾害接连发生的重重困难,一心想着通行车辆安全及群众的身体健康,对每一道雪崩沟槽逐一调查、评估,排除险情,保障该路段的安全通行。
公路雪害研究科研团队的每位科技工作者,始终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得失,顽强奋斗在第一线,充分发挥着一个基层科研团队的战斗堡垒作用。(本报记者 柳 霞)
责任编辑:刘宇昕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